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突破农村小班教学瓶颈

(2024-12-22 17:07:37)
标签:

教学随笔

突破农村小班教学瓶颈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农村学校小班化现象日趋普遍,小班化教学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困境。对如何突破小班化教学瓶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作者从转变观念、实施家访、增强信心、改变教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尝试,而且效果比较显著。

关键字:农村小班  转变  家访  信心  调整

 

农村小班里的学生出现了家庭教育缺失、学习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作为教师,本着不让每个学生失去起跳的力量这一目的,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走进学生心灵,增强他们的信心,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小班教学改革之中,从而突破瓶颈,走出困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务工队伍的壮大、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民办学校的兴起,农村中小学生源呈逐年锐减的趋势,而偏远的乡村学校更为突出。就拿我们这所乡村初中来说,2017年我们全校只有21名学生,年级平均只有六七名学生,这就形成了自然化小班。不少人认为这种小班肯定比大班容易办得好,因为一个班只有区区几名学生,教师就是一人包一个,还愁不能提高他们的成绩?其实不然,别看每个班只有几名学生,教师的教学任务似乎减轻了,但真的教起来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并不那么容易,因为我们这些小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的确不少。

一、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

就拿我们这所初中七年级学生来说吧,全班7名学生,其中,单亲家庭1人,身体残疾学生1人,父母均外出务工的3人,母亲患常年病的1人,可以说,我们班学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孩子大都从小就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没有科学的作息时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无人督促其完成,孩子的学业成绩也很少有人过问。

2、学习氛围淡薄

由于学生大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早读课、自习课,如果老师不跟班,学生大都在聊天,或者抄作业,很少有人在自觉地读书或学习;至于大小测验,他们也不会太在意,无论考多少,他们都名列班级前几名,因为一个班总共只有那么几名学生。班级之间、同学之间缺少了必要的竞争意识,造成整个学校都缺少浓郁的学习氛围。

3、学习基础薄弱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目标的模糊,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薄弱,个别同学甚至连汉语拼音都不会拼读,汉字笔顺都不能准确把握。在近几年我们市区七年级新生学情调研检测时,我校七年级学生,无论是语文单科成绩,还是总分成绩,在抽测的学校中始终处于末位,而且与其他学校成绩差距逐年拉大。

当然,乡村教育发展所遭遇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探索农村小班化教学新模式,努力开展小班化教学研讨,从而走出教学困境。下面就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如何突破农村小班化教学瓶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二、基本策略与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

乡村学校生源的减少,小班化教学的存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我们改变不了这种趋势,我们就得改变自己,摒弃原有的大班化教学思想,积极探索农村小班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提升,以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宗旨,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小班里的学生少,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动口、动手、动脑以及合作的机会,更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先设计导学案,把课文中的字音、词义、重点语句、作者、背景、朗读课文等作为预习的核心内容,预习的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选择性自学,同时教会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学会在课堂上阐述,然后通过师生交流互动,最后让学生掌握知识。导学案最大的特点是使教师由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真正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当然,对于基础过于薄弱而习惯又差的学生,我们的教学行为决不能只局限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由于人数少,我们更便于采用“盯人”战术,充分利用早读、自习、课间、午间以及放学的时间,检查督促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温习情况,帮助他们克服懒散、自由的毛病,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疑惑和困难,用自己的真心和行动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2、走进学生心灵

面对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作为教师,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因为家庭教育的成败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教师应主动走进学生,走进学生家庭,担当起家长的一部分职责,与家长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虽然我们不能像城区学校那样建立班级语文QQ群、家长微信群等诸多便捷的方式来加强家校联系,但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传统的联系方式——家访。家访是教师与家长交流和沟通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来看自己,会感觉老师心中装着他,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莫大的鼓励,他的学习会因此更努力、更用功。

李雪,是我们班的一名女生,上课心不在焉,语文成绩比较差,尤其是写作基础格外薄弱。问她原因,她总是说自己对语文学习最没劲,最没有兴趣。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利用开学的第二个周末对她进行一次家访。经交谈,了解到李雪属于单亲家庭,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出走,现在的日常生活由奶奶照料。我当着奶奶的面跟她谈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鼓励她只要坚持下去,语文成绩一定会提高。没想到,当时李雪听得是那样专注,那样的用心,原来她也是一个追求进步的孩子,只不过缺少家人的教育和引导啊。家访之后,李某的表现前后判若两人,上语文课开始有劲头了,作业也开始按时交了,虽然写作进步不大,但对她来说,这已是一种的质的跨越。期中考试,她的语文成绩首次突破不及格记录。这是一种好的趋势,于是我决定趁热打铁,对她进行了第二次家访。这次家访的除了表扬鼓励外,重点辅导她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尤其是记叙文的写作,叮嘱她要多阅读,坚持从写周记入手。家访后的第二周李雪就开始写周记,字数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期末考试,语文成绩更是打了个翻身仗,尤其是作文,就得了“良”。

寒假,对孩子来说是一段快乐的时光,但它也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真空,假期一过,许多孩子成绩便会大滑坡。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出现,小年前夕,我又对李雪等进行了第三次家访,这次家访,除了检查、辅导寒假作业外,还鼓励她其他学科也要与语文一样齐头并进。

不知不觉中,李某的学习成绩上来了,在2017年“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征文评比中,她还荣获市级三等奖呢。

3、增强孩子信心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发展的特点,并针对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面对基础过于薄弱的农村小班学生,教师尽量不作或少作横向比较,以免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而多作纵向比较,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而树立起“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

学习完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我们便开展了口语交际《妈妈(爸爸),我想对您说》,因为本单元课文,都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学习这些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开展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怀,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我让学生先动笔,写下自己最想对父母所说的话,然后在班上交流,更鼓励学生到讲台上与全班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为人数少,所以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有了上台锻炼的机会。我们班上的张豪同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内向,很少和同学交流。在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中,我发现他写的几句话怪感人的,可他怎么也不敢上台交流,我没有放弃他,而是继续鼓励他勇敢上台。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终于鼓足勇气,走上了讲台。刚开始他很怯场,声音也很小,但讲着讲着,声音渐渐大起来了,而且最后还动情的大声说道:“爸爸妈妈,我想你们,我爱你们!”虽然说话的条理比较乱,可是他能走上台来而且当着同学面说了那么多的真心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大进步。

在这样的“赶鸭子上架式”的锻炼中,每个学生的胆子大起来了,发言的次数多起来了,自信心也强起来了。他们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调整教学内容

农村小班里的学生语文基础过于薄弱,他们多数不了解基本的修辞手法,也不知道不知关联词的运用;既不明白课文层次的划分,也不懂得课文中心的的概括……面对这样一群基础如此薄弱的孩子,如果我们还是按部就班的根据现有教材的内容来安排教学进度,如果我们仍一如既往的按照固有的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既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为学生过于贫瘠的知识储备无法配合教师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不把学生的基础打牢,就无法实施正常的课堂教学,更甭说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了。于是,我从每周6节的语文课里抽出一节作为每周必上的“温故课”,将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语拼音的拼读、字词的书写及理解、标点的用法、常用的修辞手法等知识分门别类,分课时进行备课,用一学期的时间将上述知识要点再温习一遍。在这个环节里,重点是放在加强学生阅读训练上,每堂“温故课”我都会留下最后的15分钟让学生来阅读,内容主要摘自四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如《观潮》、《幸福是什么》以及古诗词等,也有网络美文《爱是一种解释》、《难忘的母爱》等,要求学生每堂课必读一篇。刚开始时,有学生的不想读、不原读,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督促了。于是这群孩子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慢慢开口了,起初有的同学一篇文章要练十遍八遍才能读通、读顺,后来练三四遍就可以朗读了,再到后来,大多数学生只要默读一两遍,马上就可以大声朗读全文。

这样,我们一边上新课,一边习旧知,两相结合。新课降低起点,注重基础;复习课文融入新知,略加拔高。一学期过去了,学生语文基础渐渐好转,课文朗读越来越流利,口语表达越来越顺畅,写作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5、实施弹性课堂

小班人数少,教师更应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实施弹性课堂,达到最大程度地实施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

我们在把握教材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勇于打破教材和中考升学的束缚,本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给基础差的学生制定基础性目标(A类),给学习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学生制定发展性目标(B类),对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制定创新性目标(C类)。在学习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就分别设计了三类教学目标:A类目标: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熟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B类目标: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和写法;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掌握寓情于景的描写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C类目标:掌握本文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品味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某种景物的喜爱之情。

对于上述目标都无法完成的同学(D类),我们还设置了其他相应的学习目标让他来完成:喜欢看电视的同学,请概述剧情;热衷课外书的同学,请概括自己所看的内容并形成书面文字等等,凡是与语文息息相关的内容都能成为我们的学习目标。

弹性课堂的实施,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只要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学生完成什么样的目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来决定,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发展空间,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上课开小差的少了,积极发言的多了;早读无所事事的少了,主动读书的多了;课后不做作业的少了,踊跃参加活动的多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逐渐养成,语文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而且难能可贵的是,D类现象在我们班也慢慢消失了。

机遇与挑战同步,艰辛与喜悦同行。农村小班化教学是一个崭新而艰难的课题,虽然我们在不停地探索和实践,但效果还不显著。我们将继续探寻农村小班化教改之路,因为农村小班化教学,必将是我国农村学校以后教学的主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