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法教学
(2024-12-22 17:06:00)摘要:古诗词意境优美、文辞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蕴无穷,是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也正是古诗词这种含蓄、凝练的优势使得初中生在初步学习阶段往往会感到很吃力,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教学,应当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关心的问题。通过诵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体会到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味,发现字里行间蕴藏的浓厚情感,而且还可以加深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本文中,将重点介绍诵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诵读
经典古诗文中蕴藏着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而学习古诗文的传统方法吟诵法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读书方法。古代吟诵古诗之风盛行,到了近代此风渐稀,只读不吟,再往后,连读也淡化了,甚至出现只讲不读的反常现象,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后果。如何把古诗词的美呈现在当代中学生的面前,如何让中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讲多了,古诗词的整体意境被破坏;讲少了,又怕学生们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怎么教学古诗词,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我们首先应从心理上认识并重视学习古诗文诵读法的重要性。
一、 诵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1.通过诵读可以有效理解诗人在诗词中倾注的感情
我国古诗词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节奏和韵律,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情感和思想上的跌宕起伏都是通过诗歌的节奏、韵律体现出来的。而要想准确地掌握好诗词的韵律,和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诵读了。如岑参的《逢入京使》中写道,“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句末尾一字押韵,在诵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
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诵读的强化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国古典诗词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初中生正值情感高速成长阶段,世界观、价值观也在这个阶段将逐步完善。而通过反复诵读古典诗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其审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辅助学生形成一个真、善、美的高雅价值观,从而抵御社会及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侵扰。如乐府名篇《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诗句中既有淳朴的自然景观描绘,又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名言警句。
诵读是脑、眼、口、耳等多感官共同协作完成的一种认知活动。科学研究表明,单一、持续的刺激会产生抑制效果,从而让大脑出现疲劳。而多感官的交替刺激则可以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大脑随时都处于兴奋激活的状态,最终加深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记忆。以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为例,文中开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以气势磅礴的笔法描述了潼关的山河雄伟、地势险要,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脑海中必然会呈现出类似的场景,从而以图像代替文字,加上记忆。
4. 通过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诗歌与想象是密不可分的,古诗词在创作过程中既体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面貌,同时又融入了作者极大的想象力,尤其像屈原、建安文人、李白、李贺等浪漫主义诗人,通过激情澎湃的个人情感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作出了不朽的篇章。如曹操在著名的《观沧海》中写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初中生在反复诵读这些诗句的过程中,通过诗句中描绘的气魄宏伟的场景,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其自身的想象力。
二、诵读法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对诗词中作者感情、意境美感的认知能力和文学素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扭转过去以背诵为目的的诵读。正如我国美学家朱光潜所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如果仅仅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则学生相应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将大打折扣,对诵读的认识必定也只限于读书,认为只要读出声就作罢,缺乏感情的投入,最终导致对诵读认识不足,理解不到位。在教学中重语言而轻文学,重表面的字词语法而轻内在的情韵,过分的咬文嚼字致使学生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字面的读音上,这些做法必然使学生失去了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运用诵读教学法要以锻炼思维与语言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使其大声、大胆地诵读出来。
2.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
结语: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遗产,它们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和孕育了一代代杰出的人才。根据我国古诗词的特点来看,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诵读。诵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类重要方法,它不仅能带动学生多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学生的记忆,更能使学生的感情充分融入到古诗词的创作中去,引发作者和诵读者的深层共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背景下古典诗词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24):7~11.
[2]刘拉妮.论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法[J].甘肃高师学报,第18卷,第4期(2013)。
[3]陆艳峰.心存高远脚踏实地——初中古诗诵读教育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