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诵读法教学

(2024-12-22 17:06:00)

 古诗词诵读法教学

摘要古诗词意境优美、文辞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蕴无穷,是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也正是古诗词这种含蓄、凝练的优势使得初中生在初步学习阶段往往会感到很吃力,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古诗词教学,应当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关心的问题。通过诵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体会到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味,发现字里行间蕴藏的浓厚情感,而且还可以加深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本文中,将重点介绍诵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诵读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经典古诗文中蕴藏着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而学习古诗文的传统方法吟诵法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读书方法。古代吟诵古诗之风盛行,到了近代此风渐稀,只读不吟,再往后,连读也淡化了,甚至出现只讲不读的反常现象,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后果。如何把古诗词的美呈现在当代中学生的面前,如何让中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讲多了,古诗词的整体意境被破坏;讲少了,又怕学生们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怎么教学古诗词,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我们首先应从心理上认识并重视学习古诗文诵读法的重要性。

一、 诵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1.通过诵读可以有效理解诗人在诗词中倾注的感情

我国古诗词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节奏和韵律,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说过,“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情感和思想上的跌宕起伏都是通过诗歌的节奏、韵律体现出来的。而要想准确地掌握好诗词的韵律,和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诵读了。如岑参的《逢入京使》中写道,“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句末尾一字押韵,在诵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

    2. 通过诵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诵读的强化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国古典诗词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初中生正值情感高速成长阶段,世界观、价值观也在这个阶段将逐步完善。而通过反复诵读古典诗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其审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辅助学生形成一个真、善、美的高雅价值观,从而抵御社会及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侵扰。如乐府名篇《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诗句中既有淳朴的自然景观描绘,又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名言警句。

    3. 通过诵读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诵读是脑、眼、口、耳等多感官共同协作完成的一种认知活动。科学研究表明,单一、持续的刺激会产生抑制效果,从而让大脑出现疲劳。而多感官的交替刺激则可以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大脑随时都处于兴奋激活的状态,最终加深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记忆。以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为例,文中开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以气势磅礴的笔法描述了潼关的山河雄伟、地势险要,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脑海中必然会呈现出类似的场景,从而以图像代替文字,加上记忆。

4. 通过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诗歌与想象是密不可分的,古诗词在创作过程中既体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面貌,同时又融入了作者极大的想象力,尤其像屈原、建安文人、李白、李贺等浪漫主义诗人,通过激情澎湃的个人情感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作出了不朽的篇章。如曹操在著名的《观沧海》中写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初中生在反复诵读这些诗句的过程中,通过诗句中描绘的气魄宏伟的场景,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其自身的想象力。

二、诵读法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1.改变应试教育下单纯的背诵观念

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对诗词中作者感情、意境美感的认知能力和文学素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扭转过去以背诵为目的的诵读。正如我国美学家朱光潜所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如果仅仅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则学生相应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将大打折扣,对诵读的认识必定也只限于读书,认为只要读出声就作罢,缺乏感情的投入,最终导致对诵读认识不足,理解不到位。在教学中重语言而轻文学,重表面的字词语法而轻内在的情韵,过分的咬文嚼字致使学生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字面的读音上,这些做法必然使学生失去了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运用诵读教学法要以锻炼思维与语言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使其大声、大胆地诵读出来。

2.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一定要具备诵读古诗词的技巧,方便在教学中熟练应用。首先,节奏是古诗词的重要元素之一,节奏可看作是循环往复的具有美感的声音形式,它的存在使得诗词具有了音乐的美感。以杜牧的《赤壁》为例,其中有“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我们在诵读时可以重点关注这首七言绝句的韵脚,分别是"销”“朝”“乔”,全部都押“ao”的韵,这就使得这首诗有了节奏的美感。其次,注意诵读时的重音,掌握了重音可以辅助学生有效地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了解诗句的内涵。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最后几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先来分析其背景,苏轼撰写此文时正值“乌台诗案”而被麽黄州,一天晚上在和好友闲庭信步赏月时偶作的诗句,文章通篇虽心有积郁却自有一股乐观旷达的不凡气度流露出来。为此,将几句诗词的重音落在“何夜”“何处”“闲人” “吾两人”上,则可以充分体现出作者那种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豁达风度。

    3.运用合理的教学程序

    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除了一定的诵读技巧之外,还需要有恰当的程序,方便学生由浅入深掌握古诗词的内涵。具体而言,我认为可由以下步骤着手:

   1)范读。范读指的是由教师(或诵读基础较好的学生)做示范朗读范读既然起到示范性作用,因此对于学生的主观影响很大,诵读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感情饱满,以此来引领学生深入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去,对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

   2)初读。初读是范读之后学生对古诗词的初步朗读和练习。该环节中要明让学生确诵读的基本要求,即清晰、准确、自然,确保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等。其次,在初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掌握好诗词的诵读节奏。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初读的方法上,可以采用个人诵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分组诵读或趣味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细读。细读指的是要学生用心来读,在细读时展开想象,体味作者当时的创作情感,以探求诗歌的意蕴。该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一句一读的形式,让学生一字一句地来读,更让学生从停顿、重音、语速、句调等方面一字一句地来评,并要求在评议时能够根据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本诗的背景资料说出采用这样节奏的原因何在。通过这种简单的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挖掘诗词背后隐藏的作者感情,让学生在掌握诵读技巧的基础之上来领悟诗歌的内涵。

   4)熟读。熟读指的是在上述基础上熟练地诵读,即把前文准确地读、理解地读、有感情地读融会贯通,以至把诗歌内容烂熟于心,做到信手拈来。

结语: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遗产,它们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和孕育了一代代杰出的人才。根据我国古诗词的特点来看,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诵读。诵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类重要方法,它不仅能带动学生多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学生的记忆,更能使学生的感情充分融入到古诗词的创作中去,引发作者和诵读者的深层共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背景下古典诗词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24):711.

[2]刘拉妮.论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法[J].甘肃高师学报,18卷,第4(2013)

[3]陆艳峰.心存高远脚踏实地——初中古诗诵读教育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