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呵护学生个性的有效语文课堂

(2024-12-22 16:56:28)
标签:

教育叙事

呵护学生个性的有效语文课堂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这就要求语文课堂要呵护学生个性。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语文课堂考验着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这篇文章援引三个教学案例,从基于呵护学生个性的角度予以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有效  案例    呵护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曹琼在《有效性教学研究》一文中这样阐述有效教学: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进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这种论述侧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现在的中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思想先进、感情细腻、兴趣广泛、个性鲜明。因而面对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怎样创造让学生乐意接受的有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且行且思,在不少教学案例中有所体会,现结合三个教学案例简要分析一下如何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一、尊重学生个性,构建有效课堂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当学生的个性化的思想行为违反了老师的意愿时,我们老师该怎么做呢?下面是我多年前开设的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其中就有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案例一:《当预设遭遇生成“挑战”时》

当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正按照预设而激情洋溢的教学时,学生的回答或者质疑超过了我们的预设方案,我们该怎么办?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都或多或少的碰到过这样的问题。那我们又是怎么样处理的呢?我在平时的教育教研活动中听过许多老师的课,有本学科的,也有别的学科的;有校内的,有校外的;有年轻老师的,也有老年教师的;有一般老师的,也有名教师的。我在听课时很留心这方面的问题,遗憾的是大部分老师即使是名教师在遭遇当生成超越预设这个问题时,都是躲之避之。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或者思考或者观点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委婉搪塞,要么转移课后,当作业处理。而真正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的生成的老师真是凤毛麟角。

今天,我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并且还是在学校青年教师多媒体大奖赛的课堂上。下午第二节课,我带领学生们来到多媒体教室,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小说《奥伊达的理想》。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的一个小男孩奥伊达的故事,小说生动地讲叙了奥伊达在追求理想中成长的几件趣事,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既天真、顽皮、好奇、聪慧,又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的儿童形象,艺术的展现了当代儿童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向父母及社会提出如何教育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本篇小说贴近学生生活,线索清晰,阅读上不会有太大障碍,适宜于在引导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以加深对小说人物奥伊达的形象的理解,并带领学生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并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小说的主旨。于是我自然的将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为分析奥伊达的形象和把握文章的主旨,难点预设为分析品味儿童文学中幽默的写作方法。

前面的教学重点把握的还是很精准,和预设的情况大致相符。学生似乎知道老师的预设的意图似的,一方面发言积极,另一方面学生的观点基本都在预设的范围之内,并且时间也不多不少,把握的也很到位。

可当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幽默这种方式在本文中的成功运用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儿童文学的特征时,学生们的发挥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学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的举起了他们的手,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排排都有高高举起的小手。从他们渴望表达的脸上,我分明感受了他们的积极的态度、活跃的思维与丰富的心灵。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喊了五六位同学起来发言后,不太想找更多的学生来发言了。正当我准备给这个环节进行总结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举得更多更高了。此时我很矛盾,脑中快速思考着:“是让学生继续发言,给每个学生以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还是赶紧打住,按照我预设的时间和教学情境进行下一个环节呢?”想想本文是一篇中篇小说,教学内容很多,如果给学生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继续发言下去,那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的讨论肯定就没有时间了,那我的预设的教学设计肯定完成不了,那我的这堂多媒体大奖赛公开课不就不“完满”了。想到这,我决定还是继续总结吧,转过背去,权且当作没有看见学生那高高举起的小手。但转念一想,想想以前我在听别人的课时,看到别的老师在遇到当生成超越预设时的问题,忽视学生渴望表达的眼神,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漠视和无情打击,我内心的遗憾与痛苦时,我即刻告诉自己不能这么做。我要维护学生宝贵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可贵的个性化思维。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继续说下去,哪怕完不成既定的教学预设任务,我也不能剥夺学生的课堂话语权,戕害学生宝贵的思想。

于是我特意来到最后一排,让举手的学生从最后一排开始,一排一排的往前轮着说,每位举手的同学都有权利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学生的观点大都在我的预设范围内,虽然从我们老师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发言没有太大的课堂价值,可学生们在争着发言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儿童文学这样样式的小说的理解,也加深了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尽管时间是拖延了一些,尽管后面的讨论因时间不够而没有深入进行。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举动。我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临时调动导致教学设计没有完满完成而遗憾,因为我深知在课堂上当遭遇生成超越预设时的问题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多么的重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又是多么的宝贵。

今天,我很欣慰自己的做法。为自己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为自己的理解学生的需求,为自己的保护学生的尊严,为自己的呵护学生的心灵。

我也坚定的相信,下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还会这么做!因为我在心里已经牢牢的树立起这样的理念:当预设遭遇生成的“挑战”时,生成比预设更重要!因为我坚信生成的才是课堂最宝贵的、最闪耀着学生智慧光芒的地方!因为我坚信生成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着科学情怀和人文关怀的课堂!

上面的课例反思仅仅是我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的一些小“插曲” 而已。在这个小“插曲”中我尊重了学生的思想与个性,维护了课堂的生成性,学生也获得了知识的建构与人格的尊严。有了这样的尊重并长期坚持下去,假以时日,我相信我们的学生自然会思维活跃、个性十足,我相信我们的学生自然会慢慢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尊重主体地位,构建有效课堂

语文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通俗的说就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求教师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练,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案例二:斑羚飞渡》教学片断

在《斑羚飞渡》一课的学习中,为使学生更好地揣摩斑羚们面对悬崖决定飞渡之前的心理活动,领会它们的勇气与智慧,感受生命的奇迹,我设计了“飞渡前的谈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两两组合表演:假设自己是飞渡中那一对老少斑羚,在决定生死的最后一跳之前,你们会有怎样的谈话?给学生两到三天的时间准备。在那节课上,一组又一组的同学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展现了他们精彩的想象力与表演才能。台下的同学时而发出会心的微笑,时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时而又嘘声一片。而我则适时地在一旁引导点拨:“大家笑什么呢?”“很感人,你们为什么鼓掌?”“这样的想象合理吗?”在自由,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与伟大,切身体会了斑羚群中的亲情,友情,爱情。领会,学习斑羚们为种族而献身的精神的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可以说,学生亲身的表演比教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效。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自然就高了。课堂的高效是因为学生认真地研读了课文,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导游”的角色,带领学生领悟文学的魅力,欣赏无尽的风光美景,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和点拨学生,使教学活动符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胸有成竹,学生欣然往返,受益无穷。

所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构建高效课堂。

三、激发学习兴趣,构建有效课堂

教师的课堂教育智慧不仅仅是尊重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还要努力构建呵护学生个性、符合学生兴趣的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行为仅靠呵护学生心灵是远远不够的,营造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才是切实可行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说过:“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学习固然辛苦,但是不能痛苦,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则是一种享受,反之则是负担。

案例三:一个数学只考20多分的学生的一则周记

明天就要考我最头疼的数学了,好象我心头的乌云,那么轻易地就遮住我世界中的阳光。现在,我的感觉就好象羽毛,被多雨的季节淋了一身冰凉。把这种感觉变为文字,实在有些不易。所以,现在你什么也别想,静静地听我诉说。

今天天气不好不坏,好象我的心情。拾起笔来,一时有些茫然,竟不知该写下些什么。那就随便写一写吧!

早上,做作业,如山的作业几乎要把我淹没。我好象一只折了翅膀的鸟,被关在笼子里,但还要被迫歌唱,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心情,好象一个误入别人家的孩子,一抬手打翻了花盆,一转身又碰倒了杯子。我所能做的,就只有用我惊惶不安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或是一遍遍问自己:这世界怎么了?我怎么了?

中午,吃饭,好丰盛的一顿饭。一边吃得啊呜啊呜的,一边听父母唠叨学习的事,所以,看着一桌子饭好象也变成了一锅又苦又热的药,而父母好象不觉得,又加了几味更苦的药进去。唉!

下午,考试,好难的题目!做着做着,忽然厌烦得想把这试卷和笔统统撕碎扔出去,但我知道我不能。

上述案例中的学生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所在,有的只是对学习的厌倦与痛苦。看到这则“学生周记”,我们这些教书育人的老师们倍感辛酸与惭愧,它让我们深刻的意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在差异中发展的人!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发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在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成长。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也大多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听——讲什么,讲多少,怎样讲。而学生怎样听课、怎样积极地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学习兴趣高低、积极性如何,都没有很好的思考与落实。新课标把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当作一种基本理念,作为一种精神贯穿始终,这就预示着我们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将进行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为了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健康顺利发展,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并以此作为突破口,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构建高效实用的课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曹琼:硕士学位论文《有效性教学研究--理论、实践与管理》,苏州大学,第3页。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第15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用见识写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