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长文短教
(2024-12-22 16:55:03)
标签:
教学随笔 |
如何实现长文短教
摘要:一篇文章如果过长,那么教师就应该采取合适的策略,在教学当中能够进行“长文短教”的尝试。对此,我采用《藤野先生》一文,就以下几点谈谈该如何进行“长文短教”。对此,可采取“找准切入点,抓住长文短教的纲”;“抓住着眼点,在短教的基础上落实重点”;“利用支点,挖掘长文的内涵”等策略进行“长文短教”,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长文短教 《藤野先生》策略
随着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的提高,一些篇幅较长、内涵丰富的经典“长文”走进语文课本。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一般上我们说超过2000字的现代文就被看做是长文。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是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信息过于繁多、教学上面难以处理等弱势。 有时候,我们可以说,长文也就是难文。“长文短教”,它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教材处理方式。它主要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二是取较少的内容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研究“长文短教”,有着多方面的作用。一来可以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二来可以提升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三是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四是给学生留下来一定的阅读探究的时间。
现在与“五严”规定实施、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等等原因,长文教学应该用时减少而仍应该保证教学的高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进行“长文短教”。可是一些教师仍然不能改变“教教材”的教学思路,贪多求全,唯恐遗漏了教材中的某些“重要信息”,采取逐段讲解的方式,试图把文本中的所有信息都挖掘出来,让学生“完全”掌握。人教版的教材文质兼美,进入初中阶段,篇幅变长,殊不知,对于这些篇幅长、内容艰深的课文,不改变旧的教学方法,不仅费时更难见实效。所以说,在教学实践当中探索长文短教的减负增效策略,也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眼下问题。
越是长文章就越应该改进教法,化课堂为学堂,以“点”带“面”,避免琐碎地讲授和机械地肢解课文,化繁为简,实现长文短教。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长文短教的主要策略就是要选出这个“点”,归纳起来就是:找准切入“点”,抓住着眼“点”,突出重难“点”。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善于运用“支点”,在巧教中实现短教。
从心理特征上看,我们中学生的学习已经逐渐在发展有意性、目的性,思维方式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语文知识上,学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活动进行前,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充分的了解背景知识。现就《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谈一谈,如何用这个“点”去撬动鲁迅先生的这篇经典之作。
一、找准切入“点”,抓住长文短教的纲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这个点可以是文章的中心,可以是文中的某个细节,或是个性化的语言。只要找准切入点,就能抓住全文的“七寸”,要以这个切入点为纲。只有抓住了重点内容,才能更好地、迅速地、整体地把握好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目标的正确树立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着教学成功与否。所以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目标的设置一定要遵循“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把握目标选取的角度与目标确定的量,必须做到忍痛割爱,精选教学内容,力求“一课一得”。
在《藤野先生》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走进人物”为切入口。把短教与巧教定位于感悟鲁迅先生的“爱”,在作者爱国情感的底色上凸现文章的主旨,构造“走进文本、走近藤野、走进鲁迅”三个教学环节,感悟师恩难忘,挖掘内涵,走进鲁迅的心路历程。让学生借助文本探究解读。回避一般长文短教只切一点,失去对文本的全面解读的以文害意的做法。使课堂不会因为追求完整,只有速度而没有温度,只有广度而没有深度。教学过程围绕这三个环节逐一展开,学生在追寻鲁迅的心路历程的过程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水到渠成,不断掀起教学高潮。
二、
每一篇长文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脉络,所以说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已精确的视角抓住课文的关键点,也就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正如钱梦龙所说的那样,“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短教这一目标,教学伊始,我直接入课抓住三个地点:东京──仙台──北京,在三个同学的配合下迅速理清文章脉络,从而高效地去“走进文本”,也达到了短教的目的。在“走近藤野先生”这个环节上,我设置了三个问题,探究三个关键词:人──事──情。先从事件入手,“事”在人为,从“事”中可窥人之个性特征与精神面貌;“情”由“人”抒,引导学生在鲁迅与藤野严九郎的交往细节中体会、揣摩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为人物形象比较好理解,所以处理时在“放”的同时更多的受“收”,以便让学生认识得全面而深刻,其目的也是为了达到短教。同时为了达到巧教这一目标,在“走进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这一环节上,我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思想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让使学生分组,以集体的力量,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事例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以而言难度大大降低。进而我让学生走进文本中,去品味鲁迅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爱”的内涵。接下来“教学赠言”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品味鲁迅爱国思想这一环节的延伸,“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老师留给学生的,往往不仅仅是他的学识,而是他的人格魅力。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更要学会做人,要有人格魅力。”从而让学生更好理解明线与暗线之间的关系,爱国是爱师的进一步体现。在作者爱国情感的底色上凸现文章的主旨。这也就短教的过程中实现了“深”教。
当然,“长文短教”的语文课,实际上它仍然姓“语”,它的特点和功能仍然是学生的语言学习为主,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但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丰富的,要在“丰富”当中抓住主要是不易的。
三、
文章的思路是作者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思路,是整篇文章的思维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才能直奔中心内容。“短教”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巧解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的明暗相辅,才能化难为易,实现了难文巧教。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短教并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学生通过对文章线索的探讨和解答,终于领悟到鲁迅的心路历程,发出恍然大悟的感叹,这才是教育工作者所孜孜以求的。“长文短教”讲究对教学内容的剪裁和选择。或是选取课文的某一个 部分,如最精致的那一部分,最核心的那一部分,最难以理解的那一部分等;或是确定某一个话题,以带动课文“某个线索”内容的品读;或是对某个知识点、能力点进行训练。
在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课堂活动始终围绕“短教”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教师既不能把知识全盘托出,也不能简单地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索。抓住着眼点这根“藤”(文中“爱师”这条明线和“爱国”这条暗线交织的行文思路),自然就能摸到重难点这个“瓜”。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从而直达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实践证明,找到一个支点,实现长文短教,巧妙的组织教学,既能够进口文本内容,语言因素,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又能促动学生思维,步步诱导深入,学生的学习兴致增加,精神振奋,有效的深化了语文的品读和品味。只要找准文本的切入点,找准着力的方式,像《藤野先生》这样的长文教起来自然风生水起,水到渠成。面对文长意深的课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能够更理性地思考教材,更诗意地驾驭课堂,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追求的。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的达成“长文短教”目标设定,必须采用合适的策略,也就是以上所陈述的三者。只要是从学的现实需要出发,为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想任何探索和尝试都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 朱娟.删繁就简三秋树——浅谈经典长文之短教的策略【J】.求知导刊,2015(21):137-138
3、 唐福.巧抓切入点妙设主问题——例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速读旬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