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7日
(2024-06-17 19:10:57)
标签:
读书笔记 |
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尊重儿童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
——读《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季正宏
《教育走向生本》是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根据自己20年来开展的生本教育的试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系统阐述的教育著作。我认真阅读后,收获很大,尤其是对儿童作为学习主体认知规律和地位的深入认识,这是生本教育理念最根本的所在,在这个根本的理念支撑下,才有教学设计为学生学的转变,才有先做后学的学习顺序的确定,才有教师从与学生成大小齿轮的关系、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到激发者与被激发者关系的转变。这些转变不止一两个,而是一系列的,具体阐述如下:
一、为学生的设计是终端设计——给“秧苗分蘖”提供需要的空间
“两种教育体系”:基础教育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互相牵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的某一个阶段有所成就,就必须牵动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评价,进而指向人的观念的更新。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师本教育体系中,如果不触动核心课程而只做局部的变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譬如说,就教师好教来说,拆分式的小步子型教材是有利的,但靠着过度分析的教材,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可以施展,成为主体就是一句空话。又如,如果不尽早给学生发现和思考的工具的话,他们就只能处处依靠教师,把他们叫做主体,也充其量是个没资本的老板或者是高级打工者,而不是真正的主人。就教案来说,必须留有学生活动的空间,最后的教案是在课堂上,是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确定的。如果我们要求教师还是要写出详细的进程性的教案,就不可能容纳学生的活动,学生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开展任何创造性的思考,也就永远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刻板,这样的教案束缚学生,同时也束缚了教师的思想。再有,如果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是过去那样的话,无论什么改革也只能充满后顾之忧,思考包括观念、课程、教材、教法和管理水平等等所构成的体系问题,是今天新一轮改革的关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为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是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安排可有所侧重。任务群的设置是充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实践的平台,摒弃过去在教师的严密控制下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积极的学科实践构建主线。这应是学习任务群的第一要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