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守护,静待花开
(2024-06-10 14:46:21)
标签:
教育叙事 |
用爱守护,静待花开
一晃眼,从教十年!我用十年的时光,换成陪伴近300名学子走过童稚的岁月。闭上眼,一个个名字牵着扯着一副副天真灿烂懵懂的面孔跃入脑海,鲜活起来。每一个犹如刚入人间的天使,照亮了我单调而平凡的前行之路。在这段同行之路上,我是知识的化身,亦是灵魂的塑造者。付出了努力,收获了愉悦,领略了沿途的风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慢行者。有些是因旷野独特的风景而甘愿放慢了前行的脚步,稍加引导,即归正途;也有人埋头奋力追赶,却力有所逮。回望来时德学之路,一个远离大部队、躲躲藏藏的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打算仔细观察她,看看能否伸以援助之手。
她是我2016-2018年所带学生,叫小丹。小丹刚上一年级,就已被确诊为智力二级残疾,属于随班就读学生。小丹为单亲家庭,在她一岁左右,生母与父亲离婚,从此不再联系。父亲在外工作,很少回来。小丹从小由奶奶抚养,奶奶对她极为疼爱,让她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在幼儿园时,父亲在外地重建家庭,又有了儿女,远在宿松的这个孩子却很少被顾及。虽没有少过生活费,情感上却是一段空白。
根据初期观察,小丹很乖巧。心理年龄发育迟缓,缺乏同龄人的人情世故与常识。反应迟钝,记忆力差,与同学相处,总带着点讨好。性格绵软,不会拒绝别人的要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她总是笑。笑起来喜欢歪嘴偏头,扭扭捏捏,带着一股痴傻气,总会引得同学发笑。但该生很热情,遇到老师和同学会主动打招呼,爱乐于助人。劳动不怕脏不怕累,干劲十足。
深入接触,我发现小丹对于精细的脑力劳动,尤显力不从心。学习上,语文课的知识点记不住,对老师所讲的知识理解力有限,口语交际,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读书,带读很多遍,还是会忘记不少字。写字,无人能认,即使她自己,也不认识写了什么。写字速度还特别慢,别人是看一眼写个字,她是盯着字半天,才下笔写一画,写出来的字像拆毁后胡乱堆砌的积木,凌乱又庞大,没有格子能放下。数学课,10以内的加减,怎么都弄不明白。仿佛她大脑里有一道屏障,自动隔绝知识的渗透。每次看着她面对学习那无所适从的样子,我似乎能读懂他的煎熬与焦急。
我很想帮帮她。
但是怎么帮,是一个难题。我反复思量,推敲可行性方案。最终决定以增强自我认同,努力提升智力,争取平衡发展为小丹的育人教学大目标,具体实施落实到三块:1.赏识教育,挖掘潜能 2.结对帮扶,建立自信3.家校合作,团结助力。有了实施方案,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需要耐心等待,静心教育,静待花开。”。小丹肢体记忆比大脑记忆好,我把古诗编成拍手接力游戏;发现她爱在老师面前表现,我安排她做桌椅组长,负责他们小组的桌椅摆放;发现她爱涂鸦,教他怎么写七彩的字。记得慢忘得快,我化整为零,课下给她“开小灶”,一遍遍摹写,编唱儿歌。刚开始,还担心她不配合,几天下来,我从她清澈懵懂的眼眸里,看到了她对老师的崇拜和信任,似乎我说什么都是对的,我顿感责任在肩,更加希望能给她带来些许改变。我给她单独布置学习任务,根据她的“最近发展区”,调整任务难度,从最基础的做起,有进步就在全班表扬,没做好也没关系,再继续努力,即使一个笔画写得好,一个字读对了,也毫不吝啬地大声赞扬。并告诉她,她就是她,独一无二的她,为她重塑自信,尽最大可能地挖掘其潜能。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对小丹是行之有效的。她也从第一次语文检测个位数的分数,逐步到后来一年级期末检测,三十多。数学也突破了个位数。虽然分数不多,依然是班级的慢行者,但是对小丹来说,她只需跟自己比,分数不是她的最终目标,她的智力成长,才是最大的收获。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教育是件大事,但是要做好,却要无数次微末小事的积累。小丹的教育更要细之又细。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经常有意识引导班级学生懂得珍惜友谊,尊重和平等。班级学生也很懂事,对小丹报以善意,以能帮助她为乐。不仅如此,我慎重安排的同桌是既聪颖又热心的小伙伴,老师没办法辅导小丹时,同桌进行辅助指导,事实证明,孩子还是更了解孩子的需要,有时候老师解释描述了很多遍,还不如小伙伴的一句点拨,让她拨云见日。我积极引导班级女生组成“小丹帮帮团”,集体作业带她一个,下课玩耍社交带她一个。我也单独找小丹,引导她认识到她在团里能做的事,有时候她们劳动时,她一起帮忙清扫,擦黑板,拧毛巾等,目的是建立小团体人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增进她们的友谊。我也会默默观察,防止她被欺凌。一段时间过去,我发现小丹经常跟固定的两个同学走得很近,下课高高兴兴地一起玩耍,一起画画,一起跳绳,一起哈哈大笑,甚至一起上厕所,俨然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意识到,小丹的社交能力成长了,她找到了自己在班级的位置。找到位置的小丹,俨然是班集体的积极份子,干任何事都积极主动了许多。
小丹家情况特殊,留守又单亲,奶奶还是文盲,真是让老师们同情又头痛。但是,教育不只是学校与学生的事,家庭的加入,才能补齐小丹教育的短板。我多次找到小丹奶奶,跟她拉家常,谈家庭,谈孩子,谈教育,家与校互通有无,信息共享。甚至跟他父亲多次联系,主动告诉他孩子的近况,监护人的责任,叮嘱他要对这个老家的孩子多一份关心。回过头我还询问小丹他父亲跟她联系情况,情况不理想我又会接着联系这位父亲。就这样不厌其烦,我这个爱管闲事的班主任让学校—家庭—家长合作无间。三年的时间,小丹的语文从几分逐渐攀上了及格线,作文也写得有模有样,特别她看过、玩过、吃过的场景,她回来竟能写得特别生动,老师和同学都惊讶连连。数学也有所成长。到六年级,她已经成长为一个落落大方的大姑娘了。
与小丹同行三年,我感觉我是陪着一只蜗牛在散步,虽然慢,但是,一小步一小步亦是在前进。
在这条德学之路上,小丹不是唯一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我的第一个十年里有她。我很庆幸,当她艰难前行时,我选择了等待和陪伴,她从蹒跚学步的慢行者到逐渐迈开了自己的脚步,学会了缓慢奔跑。望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我很欣慰。我相信,前面的那段路,已经有一位愿意与之同行的智者在迎接着她的到来。
在这条平凡又漫长的育人之路上,我顿时对我的下一个十年,下下个十年充满了信心,因为,我懂得了:是种子,总会破土而出的。是花,总会努力绽放的。而我要做的,是用爱去守护,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