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
(2024-06-05 17:48:23)
标签:
教育叙事 |
静 待 花 开
宿松县趾凤乡中心小学
我叫姜忠庆,自小生长在素有“南国小长城”之美称的白崖寨山麓下,这里历史悠久,风景如画;我自小立志读书,回报乡里;长大幸为人师,传道授业,不避寒暑,默默无闻,甘为人梯,勇毅前行。我要让乡野的“花骨朵”,在知识的春风吹拂下,开得更加鲜艳美好。
一、风雨从教路,初心永不改
我自2002年太师毕业,原本抱着对老师的美好憧憬,天真的以为能一帆风顺的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可现实给我交了一盆冷水。02—03学年我赋闲在家,2003年下半年被中小安排在离家十几里外的一个麻雀般的学校代课。每个星期五回家还算好,都是下坡的山路,并不累,最锻炼我身体和毅力的便是星期一,望着学校在山外山上的山顶,心中难免发怵。与我同行的是本村的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教师,我们两个人教着20几个学生,共四个年级两个班。一二年级一个班,三四年级一个班,我们两个人每天就穿梭在两个教室时间。那时工作生活虽辛苦,但心里总是甜滋滋的。
04—05学年,我被安排到了本乡一个大一点完小代课,该校就像是北京四合院,中间是小小的操场,四周是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厨房。我那时是四年级包班,一天到晚几乎没有空堂。周末有时步行回家,有时留守学校。白天便抓紧时间复习功课,拼命刷题,晚上继续挑灯夜战,深夜经常传来凄厉的鸟鸣声,以及风过走廊吹开或关门所发出的吱吖声,令人瘆得慌。
代课的那两年里,每个月200元。期间也有过退缩,心里想着,如果今年再没有考入编的话,也许我将于教育无缘了。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庆幸的是05年我终于成了一位真正的老师了。当我陷入人生的低谷时,请不要放弃,也许希望就在前方。
自从05年我正式走上工作岗位至今已有十八个年头了,在这十八年里,我见证了一拨拨老师被分到我们乡村学校,又眼巴巴的看着他们考进城去,或是调回家乡,或是辞职另谋高就。每每看到这些,心里不是个滋味。你们都走了,谁来教乡下的孩子?也有很多同事劝我考进城里去,可我总是说:“乡下挺好!”我没有参加过进城考试,我深深的知道,乡下的可爱的孩子是我的根,我又怎能弃他们而不顾呢?我将继续扎根山乡,俯身从教,静候花开。
二、爱生如细流,涓涓汇成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
在我从教的十八个年头里,做班主任便有十五年。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既要完成学校各类工作,又要处理学生之间及家校之间的各种关系。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关爱学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2011年夏,我骑车不幸摔伤了右脚,脚上打了石膏,当我单脚跛到教室里时,学生顿时把我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关切的询问我是怎么了,有的学生调侃我是铁拐姜,有几个懂事的孩子对我说:“姜老师,你现在行走不方便,我来做你的拐杖,上下课我们轮流扶着你回房里。”听完我的眼睛顿时湿润了,只觉喉咙里像有块石子梗在那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2018年4月有个晚上,一名住宿生在自己床上不小心摔倒,前额不幸磕在了床沿上,顿时裂开了一道两三厘米的口子,鲜血如注。当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叫科任老师王老师开车送他去凉亭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他家长。在医院里,我们找到了急救科医生,帮他垫付了医药费,并配合医生不停鼓励他,那个小男孩在我的鼓励下,咬着牙,任凭医生将那弯曲的钢针从头皮上穿进穿出,自始至终,小孩一声不吭,十分勇敢。直到小孩的伤口完全缝合好,小孩的家长才到了医院,我与家长说明情况后,便让家长把小孩领回家好好休息。
第二天,该生的家长来到学校接孩子,对我是千恩万谢,非要把昨晚我所垫付的钱还上,可是我硬是给推了回去。因为我最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他的父母已经离异,主要是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他爸爸长年在外打工很是辛苦,一年到头也就春节回家见个面。每每与他爷爷奶奶聊到这些,老人家好像有无限的委屈难以言表,说到动情处,总要流下几滴心酸的泪水。
2017年6月,我是六(1)班的班主任,而我妻子恰巧要生二胎。一边是班上五十多个学生,一边是自己心爱且即将分娩的妻子,你要知道,临近毕业,学生的思想波动大,很容易放飞自我。加上复习教学也是十分繁忙。我陷入两难。最后我还是抱着对老婆和孩子的无限歉疚,只请了三天假。等孩子一出生,我老婆便劝我回学校,医院这边有老人家就够了。
2021年9月,班上有位从太湖县一所私立学校转进的同学,名叫杨洋。报名的时候是由他伯母来报的,当时我便有点纳闷,后来通过家访才得知,她爸爸前几年就去世了,妈妈出门打工了,一年到头在外地,也不与孩子联系,更别说关心和教育孩子。于是杨洋便成了孤儿,幸由伯父照顾,才免于流落街头。当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便把这个孩子的情况上报给学校,并为她申请了特困生教育资助,以缓解她家的经济压力。
爱生不是一句口号,而更应该是一种行动,一种责任。作为一名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把每一个学生都装在心里,把这份爱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当中。让这无私的小爱变成大爱,就像涓涓细流终究汇成汪洋大海。
三、分数非唯一,德能当讲求
我不知道全国有多少学校提供营养午餐,但我知道光这一餐所浪费的食物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有不少学生饭菜还没吃几口便整盘倒掉,看着他们那么不珍惜粮食,毫无节约观念,浪费粮食居然没有一点怜悯敬畏之心,真的令人无比痛心!我们班级实行的是光盘行动,从我做起,老师吃完饭让学生检查,学生吃完饭给老师检查,彼此互相监督,没有吃完饭则不允许喝汤,浪费严重的便会在班上诵读《悯农》。慢慢地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没有了。
学生不懂得珍惜粮食,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食物来之不易,在班上我要求学生在家要从事田间劳动,陪爷爷奶奶种菜,每学期要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在学校里要参与到学校卫生创建中来。我们学校临山,山上多竹,每天操场上竹叶成堆,像是满地黄金。每天学生来到学校,便主动去捡竹叶,把学校收拾得干干净净。正如老舍先生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难道这不是真理?”
现在孩子们都是手机一代,回到家里便离不开手机。古时候是手不释卷,而现在是手不离手机。爱读书的孩子也许百不足一。为了能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每天课后服务我都会花一节课带学生们读书,每天一个故事。一段时间后,我便让学生在讲台上读自己喜爱的书,读自己喜爱的故事,学生们兴趣盎然,书也慢慢成为了学生的好朋友。
学生是一块原玉,老师便是那操刀的玉师。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雕刻的水平,才会雕琢出有价值的“美玉”。在当下教育日益内卷的今天,似乎分数便是教育的全部,学生的优劣良莠也只唯分数论高低罢了。这是多么悲哀啊!
我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山区孩子能走出大山贡献自己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