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简报1--前期探索

标签:
教育叙事 |
前期探索
我们旨在以新课标为基准,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切入点,在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寻觅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或思路。虽然我们没有经验,但是我们乐于尝试,敢于付出。我们的团队,立足教学一线,不仅有课堂实践能力,而且愿意笔耕不辍。以下从论文撰写和课堂实践中选取三例,略述课题组的前期探索效果。
(一)论文撰写
教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某一课程经验需要的所有与之相关的介质和手段,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达成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载体,也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分析教材是教材解读的重要环节。
基于教材分析对于教学目标确定的重要性,课题组成员张梅梅撰写了教学论文《构建多元视角,解读错位真情》。该论文以朱自清《背影》为例,结合学情及各种教学案例,深入分析解读教材,在2022年安庆市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论文节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朱自清的《背影》语言朴实无华,却在平凡的世界里深情了近百年,触动着一个个柔软的心灵。无论教材怎么改革,《背影》一直被编选在初中语文课本。那“背影”,成为了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岁月。
但是,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都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朱自清,朱鸿钧,初中生。谁能真正读懂其中真情?怎样才能解读那种情感错位?那百转千的亲情回是如何依凭“背影”发散出来的呢?
……
《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朗读课文后,我让同学谈谈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什么。因为本文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缘故,老师心里的预设几乎都是描写“背影”的相关内容。我在两个班都提了相同的问题,我也以为他们都会说是望见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或者说是我的四次流泪,结果学生们的回答令我很意外。
……
对文本的仔细研读,让学生逐步把“背影”移动到那个特定的生活情境中。生活如此窘迫,橘子已是难能可贵。然而,那个我无甚敬意的父亲,却为了给我买橘子,全然不顾攀爬的危险,不顾众目睽睽。父亲的心终于放下了。那个“背影”也永久镌刻在了我的生命里。沉甸甸,湿漉漉,金灿灿,温润着一个又一个经历着的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背影》有爱的独特味道,只有从多元视角读出爱的错位与融解,读出“我”与父亲的积怨而且是父亲有错在先的情况下想到“背影”,理解父亲、想念父亲的复杂情感,才能读出作者在本文中表达出的独特情感体验。……《背影》不仅有其经典的文学意义,而且其中的人性温度对当代中学生极具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