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以情悟文
(2023-02-05 16:11:54)
标签:
教学随笔 |
披文入情,以情悟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一篇好的文章,融聚着作者在特定时期的思考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一个饱含着情感的活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种蕴含在文章中,能打动读者心灵,引起思想共鸣的情感因素,报文入情,以情悟文,完成思想教育。
一、分析教材,体会感情
老师备课、钻研教材的过程是细致体会课文感情的过程,也是先受教育的过程。在老师备课中,要针对教材的实质,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挖掘教材中心思想教育的融溶点,握准教育方法。教学如同演戏,老师如同演员,老师只有像演员那样进入角色,了解作者的写作情境,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为“情“所动。这样教学时,才能掌握文章感情的基调,抓住感情的线索,做到以情传教,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分别从父亲的角度和儿子的角度体会两者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背影》的动人之处,不仅是父子之情,还在父子之情的动态转化。文章的高潮是:一方面是强烈的转化,一方面是无所觉察,二者的对比,显出父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儿子的爱则是在条件逐步作用才升腾起来。儿子的爱是一种激动状态,而父亲的受则是平静状态。备课时,我联想自己的生活,因自己的父亲已离我而去了,感情油然而生,深深体会到父爱子这种特殊的情感,备课就备出了情,并且现在自己也是为人父,开课时,我仿佛就是文中的“我”,双重的角色在自己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会,教学是怎样体会父爱子、子爱父这种循环的亲情之爱,让他们认识生活情感。课讲得亲切感人,学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二、加强朗读,以情动人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好方法之一。一位好的老师在一次教学中,仅仅将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了几遍,并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朗读发挥着这种作用,是建立在老师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上。老师朗读时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把爱和恨准确地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之中,读得有声有色,催人动情。在读《背影》父亲爬月台所有用的一系列动词,把父亲爬月台艰难的动作读出来,文中几次“我的”流泪,应带着伤感的语调给它诵读出来,让学生感受父爱子、子爱父这种情感。
三、调动生活经验,诱发情感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调动学生曾有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有一段景物描写,从而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但文中这些景物在成人的眼光中无多少乐趣可言,而对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来说,乐趣却俯拾皆是。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儿童时代的生活,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联想百草园的生活画面,使他们觉得百草园生活那么亲切、有趣。让同学们感到似乎和鲁迅一起在百草园中玩着、摘桑椹和覆盆子,雪地捕鸟……。如没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学生不会有如此的感受。二是通过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未曾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散步》时,把学生融入到角色之中去,让学生体会到正是这平常中流淌着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家一个温暖的家。学生思想触动较大,激发他们对亲情的理解和对家的热爱。
四、语言分析,形象分析
文章中作者写作情思,往往蕴藏在一些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中,抓住住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是感受形象,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我紧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悔恨、愧疚之情,如何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恨、勇敢、镇定地“为好儿活”。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母爱。在教学《猫》时,通过我家几次养猫的经历,并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带领学生分析人物的形象,尤其是第三只猫的境遇,“我”“痛悔莫及”“良心受伤”,“我”完全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醒悟到自己造成过失的原因。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分析,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人物的形象,并且通过语言的品析,体会作者勇于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的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教无定法,各抒己见,只要我们潜心探索,相信一定会享受到课本中的精髓,能够获得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