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几重解读

(2023-02-05 16:10:49)
标签:

教学随笔

文约义丰,回味无穷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几重解读

摘 要:《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内容十分简短,意蕴却很丰富,表达了作者当时复杂微妙的心境。本文从文本、文人、文化几个层面,欣赏文章的意境、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领悟作者的心境,对文中“闲人”一词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所进行了解读分析,以求更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涵,理解苏轼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苏轼、承天寺、夜游、闲人、解读

引言

前不久,笔者参与了一次语文赛课、评课活动,课题是《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是苏轼贬至黄州后第四年所作,仅84字,却融事、景、情为一炉,起承转合,十分自然,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

几位选手的课,各有亮点。但在指导朗读环节,却不尽人意。感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或失之于浅,或失之于偏。一篇宜用洞箫配乐朗读的作品,有人却读出了琵琶的铿锵激越,未读出文章的真正味道。我认为,要读好本文,须走近作者,切准其情感的脉搏,体察其内心世界,理解“闲人”一词所传达的丰富意蕴。而要达到这一点,必须从文本、文人、文化几个层面,由浅至深,鞭辟入里,细细体会。

一、细读文本,赏意境,品“闲”情

"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解读文本、切实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黄孟轲)。下面,我们就来逐句品读文章,体会作者不露声色的情绪波动,内心的微妙变化。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开篇即交待了夜游时间。这本是一个平静的初冬夜晚,“解衣欲睡”,说明已是夜深人静。读这句,语调应是平缓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个“入”字,显得明月多么有情有义啊!对于正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作者来说,不啻挚友来探访!怎不让人惊呢? “欣然”是怦然心动,“起行”则是急急行动! “念无与为乐者”,找乐,说明此时无乐、无趣,正是苦闷之时。月色迷人,独乐不如同乐。可是,在这贬谪之地,谁能与他“共婵娟”呢?心中不免一。“念”字读时应顿一下,读出一丝迟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对呀,去找张怀民!又是一。此句可读得略快一点。“遂”与“寻”二字,写出了他的率性而为,乘兴而往,颇有“王子猷雪夜访戴遗风。怀民亦未寝”如果说,“寻”有一点盲动、一丝隐忧的话,“”,则又是一次惊,须重读。呵!找对了人。他竟也未眠,真是心有灵犀啊!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写出了他们的亲近,“步”,则写出了漫步月下的悠闲自得。此刻,他们是无需多言的,怕惊扰了夜的宁静,寺院的幽静,他们的心灵也随之沉静。此句宜用舒缓语调轻声朗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一个“水”字,就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的境界。是夜,万籁俱寂,清辉如水,竹影婆娑,令人陶醉!他俩就像这“水”中的鱼儿,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是否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感?(意境美妙!)“盖竹柏影也” ,“盖”,写出了远看与近看、乍看和细看的区别,读时应稍顿一下。字需重读,读出一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的意趣! (意趣横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味深长!)着眼于时、空,像自言自语,又似在问读者,把人从沉浸中又拉回来,引向思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少写出了他俩的处境,更写出了一种清高孤傲。月夜常有,竹、柏亦随处可见,只是——我俩这样的闲人少见!除了“吾两人”,谁会在寂寥寒夜月下闲游呢?谁会从竹、柏那儿获得意趣与慰藉呢? 因是闲人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才有此闲情,领略如此美景!世间万物各自有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这般悠然,这份洒脱,有几人能领略的到呢?

至此,我们通过细读文本,初步领会了“闲人”的内涵。然而,在这寒夜,却能有如此闲情雅兴,似另有隐情了。这份情,难道真是苏轼心灵的全部吗?要进一步领会,还需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尤其是他被贬黄州时的处境,把握其性格及心理。

二、知人论世,明处境,解“闲”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苏轼就是一位最接地气的,深受后人景仰的千古风流人物

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诗文书画样样俱精:文,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之风,与辛弃疾并称;书法,名列“宋四家”之首,作品《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用句时髦话说,他就是北宋文化界的超级巨星!在当时,到处都有他的粉丝。

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有个性的官员。

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苏轼早年即奋励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从政之初,他希望“笔中千字,胸中万言,致君尧舜”(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他不肯依附新、旧两党,虽宦海浮沉,屡屡受挫,但每到一任所,他都为民请命,兴利除弊,积极作为。重民生,启民智,修水利,赈饥民,抗洪灾,固边防。政声卓著,影响深远,深受百姓的爱戴。没有他,海南岛不会出现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没有他,西子湖上怎会有“苏堤春晓”的美景?


“乌台诗案”,差点被杀,是他人生中最不堪的时候,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出狱后,贬任黄州团练副使,不得参与政事,成了“闲人”一个,薪俸微薄不足以养家。更难堪的,则是心灵之殇。

此次冤案,很多友人受到株连。到黄州后,他噤若寒蝉,离群索居。“吟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闭门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苏轼《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在给好友参寥的信中,他曾无奈地写道: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理故宜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