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目标
(2023-01-13 11:54:05)
标签:
课堂实录 |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一致性’”课题研究
教学目标设计探究模板
班级:八年级 |
授课教师:李亮 |
授课时间:12月9日 |
|
课题:《白杨礼赞》 |
课时安排:1课时 |
||
课标 要求 |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立足核心素养,体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堂教学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运用评价方式,立足课标、教材及学情等合理确立教学目标,从而指导教学实施。 |
||
权威理论 |
散文阅读教学要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分析。要引导学生领会作品情思,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方铭,
阮显忠 - 现代散文选析 /
合肥市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1985年 . |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散文,类型多样,展示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单元大概念可概括为“观世间纷繁,悟人生真谛”。《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作品,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
||
学情分析 |
通过对朱自清名篇《背影》的学习,学生基本把握了散文文的文体常识。学生在八年级历史学习了14年抗战的经过,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抗争经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有自我的情感体验。 |
||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 2.品析文本,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深远的意境。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重回红色年代,忆苦思甜,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发挥学科育人效果,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