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五单元第二课段练习分析
(2023-01-07 17:21:06)
标签:
课堂实录 |
练习分析
第1课时练习
【练习】《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独到的观察角度来写景,试着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分析】引导学生细读写景段落,筛选课文关键词句,提炼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提升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手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明“壶口”之来历;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赏瀑之源头;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最后视线收回脚下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河底巨石。文中对枯水期黄河之景进行多个画面描写,呈现多种景物,表现出多种意境,层次分明,鲜明逼真,给人如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
第2课时练习
【练习】联系《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请从句式、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3.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而来。
(如果把“当儿”改成“时候”,“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改为“一不小心重重地摔倒”,效果一样吗?)
【分析】引导学生细读文章,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精选有代表性的语句,引导学生自主赏析,指导他们试着将自己相对初步、模糊的感受慢慢精细化、条理化,然后概括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尽量避免教师给出现成结论,再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去验证的方式。另通过联想、想象理解比喻的效果,比较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参考答案:
1.用语精简准确,形象性强,短促的句子节奏,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最后部分节奏放缓,形成一种张驰结合的音乐美。同时,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各种冰体上层层冰花比作“流苏”,又将“挂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生动形象,趣味盎然。
2.“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自己和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格拉丹东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包含自然的哲理和对自然的敬仰。
3.效果不一样。“当儿”用词很日常,比较不经意,平实如话家常,“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则语言幽默,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
第3课时练习
【练习】《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随着作者游踪的变化,作者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也发生了变化,试着复述作者在格拉丹东的“所感”。
【分析】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感受与思考,理解游记以“所感”为灵魂的基本特征。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身体也愈来愈糟糕。作者多次写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的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格拉丹东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越来越富有诗意。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的长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