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五单元第二课段例题分析
(2023-01-07 17:19:35)
标签:
课堂实录 |
一、 例题分析
第1课时例题
【例题】《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一文中,作者在描写格拉丹东的冰塔林时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又是如何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冰塔林的客观景物描写中的?试结合课文5-10自然段的内容具体分析。
【分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中的写景段落,学会分析、比较,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的时候特别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伸。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了异样的温暖“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到了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第2课时例题
【例题】反复阅读《壶口瀑布》第3、4段,品味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写简单的赏析。
课文3、段是文中描写最为精彩的两段,集中体现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即畅达自然和典雅凝练相得益彰,语言富有节奏感,用词精准、表现力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文章语言妙处甚多,赏析时不妨只选一点,细加分析;不要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也不要简单概括脱离文本。
参考答案(示例):
课文第3、4段主要描写壶口瀑布的河水,在动词使用方面很有特点。第一,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准确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第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跌”字在文中出现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第三,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示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走”“进”“折返”“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是文章的描写更有形象性,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第3课时例题
【例题】《壶口瀑布》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想与思考,理解游记以“所感”为灵魂的基本特征。
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不同的感受,理解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期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 一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 一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理性的思考主要是归脚下的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在发议论时使用拟手法,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鸣,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解。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在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