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用成语教学文言文

(2022-07-11 11:53:08)
标签:

教学随笔

巧用成语教学文言文

张梅梅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大多来自于古代文献,是古典文献中的精华部分,不仅浓缩了其中的文化信息,保留了文献原有的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而且在现在汉语中还被广泛地运用,是沟通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桥梁,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汉语知识的一个窗口,所以有人说成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依据这块化石,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还可以利用它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
成语具有简洁精辟、信息量大、易于记忆、便于提取等特点,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在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文言词语意义和语法规则时,作为一种互相印证、拓展补充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依据成语理解、掌握古今异义词
成语保存了大量的鲜活的古汉语实词,是学生记忆和推求文言词语意义的最好的载体。对那些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成语去记忆或推求其词义,那么许多难懂的文言语句就会迎刃而解。
如:1、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2、动辄见尤,欲益反损。3、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三个句子中,是理解句意的难点,且古今意义差异较大。前两句,可以依据成语怨天尤人推求出的意义是责怪、归罪;第三句,从以儆效尤”(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中也可以推求其意义是过失,过错
再如:1.人亦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四例中,前两句都是经得住,能承受的意思,今天也不常用,可联系成语疲惫不堪狼狈不堪来推求其意义;后两句都是能够的意思,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意义相同。
当然,许多古今意义差异较大文言实词或虚语还很多,大多都可借助成语记住其含义。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哪里)、巧言令色(令:好,讨好)、毫厘不爽(差错)、如期而至(期:约定)、乳臭未干(臭:气味)、举国同庆(举:全)、欲盖弥彰 (彰:清楚、明白)、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不刊之论(刊:削除、更改刻错的字)、防患未然(然:这样)、狐假虎威、不假思索(假:假借)、缘木求鱼(缘:沿着、顺着)、亡羊补牢(亡:丢失)等等。
二、利用成语来掌握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在古汉语意义非常丰富,但是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意义,并借以记忆。
穷:穷形尽相(尽致) 穷兵黩武(用尽)
穷凶极恶(极端) 日暮途穷(尽了)
穷乡僻壤(贫穷) 穷奢极欲(极为)
穷追猛打(彻底) 穷当益坚(困窘)
穷山恶水(自然条件恶劣)
因:因噎废食(因为) 因地制宜(凭借、依据)
因循守旧(沿袭) 前因后果(原因)
三、成语中含有大量的通假字,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古汉语中的通假字
如:水清石见(见同现),受益匪浅、匪夷所思(匪通非),拨乱反正(反同返),再接再厉(厉同砺),博闻强识(识通志,意思是记),待贾而沽(贾通价),一暴十寒(暴同曝),秀外惠中(惠同慧),短发文身(文同纹),华而不实(华同花),不亦说乎(说通悦),被发左衽(被通披),不敢旁骛(骛同务),将取固予(固同姑)等等。
四、成语中包含了凡乎所有的古汉语词语法现象,是理解或掌握古汉语语法规则的最捷便的途径
(
)成语中有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是学习和掌握这个古汉语难点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1
、名词作状语。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句中是古汉语的名词作状语,当理解为象狼一样。这与成语豕突狼奔的用法完全一致,都是用在动词前面,且不做主语。具有相同用法的成语还有:瓦釜雷鸣、川流不息、风餐露宿、狼吞虎咽、车载斗量、蝇营狗苟、乌合之众、星罗棋布等。
2
、意动用法。如: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句中的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以理解为……当作睡席,这与成语幕天席地中的用法完全一样,可以依据幕天席地来掌握和记忆。类似的成语还有:不耻下问(……当作羞耻的事)、幸灾乐祸(把……当作幸福、快乐的事)、草菅人命(把人命当作草菅)等。
3
、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如(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句(1)其中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可解释为做事、做与成语无所事事中的第一个用法相同;句(2)中的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与成语轻身重义的用法又完全一致。具有这种用法的成语还有:春华秋实、不毛之地、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一鼓作气、衣锦还乡、厚古薄今、先礼后兵等。
4
、使动用法。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句中的是典型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受辱,可以用成语丧权辱国相印证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同样,含有类似用法的成语还有:完璧归赵、劳民伤财、惊天动地、祸国殃民、飞砂走石等等。
5
、形容词用如名词。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较常见,在成语当中也非常普遍。如:成述其异,宰不信。句中的解释为特殊的本领,是把形容词用如名词;成语见异思迁理解为不同的事情,同样也是用如名词。形容词用如名词的例子在成语中还有很多,如:驾轻就熟(轻巧的车;熟悉的路)、吐故纳新(旧的、不好的;新的、好的)、忆苦思甜(苦艰的生活;甜美的生活)、乘坚策肥(坚固的车;肥壮的马)、摧枯拉朽(枯朽的草木)。
(
)利用成语理解掌握古汉语特殊句式
成语中包含了所有的古汉语特殊句式,且短小而上口,便于记忆和提取。
1
、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否定句或疑问句的代词宾语一般要提前到谓语前面。如:城居者未之知也。大王来何操?这种现象在成语当中也同样存在。如:时不我待、人莫予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去何从、何罪之有等。另外,古汉语中常见的用字提前宾语的现象,在成语中也很常见,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才是举等。(2)介词结构后置句。这种古汉语中常见语法现象在成语中常常是以等介词及其宾语的后置为标志。如:重于泰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于世故、行成于思、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授人以柄、绳之以法等。
2
、省略句。古汉语中成份省略的很多,成语中也存在,不过成语中以介词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现象居多。如:不以(之)为然、不以()为奇、信(之)以为真、如坐(于)针毡、祸起(于)萧墙、如坐(于)春风等。
3
、判断句。“……者,……“……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等虚词来表判断。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安身为乐、邦以民为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4
、被动句。表被动的成语通常以…………”形式或字等为标志,这与古汉语中的情况是一致的。如: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为我所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
利用成语教学文言文只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切不可以偏概全、本末倒置。要真正学好文言文还必须全面地认真研读经典的文言篇目,那才是学好文言文的根本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