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生本作文的内涵、特点和生本写作教学原则的探究

(2022-04-06 18:53:50)
标签:

教学随笔

对生本作文的内涵、特点和生本写作教学原则的探究

季正宏

(一)生本作文的内涵

“生本作文”是一种尊重学生学习的本能,唤醒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体悟,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和谐发展的写作。“生本作文”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尊重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地位,点燃学生的写作动机,引导他们将个人的体验、感悟和情感化为文字,写作不受限制,依靠学生的写作实践内化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二是学生的写作和做人相辅相成,作文表达和交流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人的发展。

() 生本作文的特点

1.生命性

“生本教育理念之所以提出教育要依托于学生的生命,是因为我们坚信,人的生命蕴藏着学习的本能。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学生作为一种正在成长的生命,需要表白、倾诉、宣泄、交流,与自己的心灵,与朋友,与亲人,与需要交流的人,所以作文是生命活动的需要,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活动。生命活动的主人是学生自己。人在交流中获得愉悦、理解、传达了信息、得到了享受,心灵在舒展与释放,生命在成熟。学生应乐此不疲地去作文。可是教师常常将写作与学生的生命活动剥离,将写作当成一项任务,附加主题、取材、结构等条件硬性直接地交给学生,于是写作完全成了被迫行为,学生成了写作的奴隶,而不是写作的主人。所以从生命的高度观照写作,对写作教学会有深刻的启迪——激扬生命,让生命自己行动。

2.自主性

既然写作是生命活动的需要,那么何时运用何种方式、内容来表达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教师的任务是创设学生写作情境,抓住写作契机,发现写作需要,成为学生写作的促进者、帮助者。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但被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建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写作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由学生在自主写作实践中建构起来的。所以学生要实现由写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建构者的转变,教师也要由写作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建构活动的帮助者、促进者转变。

3.真实性

既然作文的本质是生命的倾诉与表达,那么只有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叙述生活中的真实的事件,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真实的自我思想,才能积累生活的体验,交流内心的感悟,记录精彩的瞬间,碰撞思想的火花,形成情感的共鸣。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从写真话开始。宋代的李涂就曾精辟地指出:“文章不难于巧(技巧)而难于拙(自然朴实),不难于曲(内容曲折)而难于真(朴素),不难于细(繁琐细节)而难于粗(简赅),不难于华(华美)而难于质(质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有些学生误认为“真实”就不能虚构,其实作文并不反对虚构,虚构不是脱离生活的胡编乱造。虚构的题材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性,即所谓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总之,生本作文,一切由“真”。真实是生本作文的生命力。

4.个性化

由于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作文教学弊端的影响,学生的作文追求统一性,局限于现成的结论,流于千篇一律,缺少独立的思考、真实的表达、生命的体验、个性的张扬,既然学生都是一个个彼此不同的生命体,那么就要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表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就要要求教师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作文环境,摘除学生头上的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紧箍咒”,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保护其真实自然的个性。丰富的个性彰显出生命的精彩,个性化的作文才能有生命的灵性。

() 生本作文的教学原则

学生的作文应该是有事想写,有感想发,有情想抒,真实自然,沟通交流,回归写作的这种原本境界,写作教学才能走上正道。为此,生本作文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需要性原则

人们做事都要有动机,表现为做事要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写作亦是如此,当写作动机被激发,写作与学生的需要紧密结合时,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能被调动,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沟通。”张志公先生也说过:“为什写?答案很简单:因为要用。生活里需要书;念书作学问,需要写;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写;抒发点思想感情影响别人,需要写;搞科学研究,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需要写。所以,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即使是文盲,不会写,但他也要与人交流啊。所以在生本作文教学策略探索研究时,我们注意与学生的生活、情感等需要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自发地写作,为自己的需要而写作,收到较好的效果。

2.依靠性原则

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原因有二,一是“只有在他们参与了这些知识与智慧的生产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之产生刻骨铭心的爱。这时他的知识,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是由他的心血浸养,是联系着他的神经和血脉的。我们推而广之,儿童生产了知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不同凡响地出色地用知识。”二是儿童有着学习天性,而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会带来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然而师本的认识与之相反,表现在师本的许多规范,是用来防止学生不学习的,是以人之初“性本惰”为前提的。所以在生本写作教学时,教师固然要传授、点拨,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这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时的老师,不再是与学生成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首先是激发者与被激发者的关系。

3.资源性原则

要做到全面依靠学生,就得把学生不仅看成是教学对象,更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过去的写作教学往往用教师的知识教,教的往往是教师的感悟。现在生本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这种鲜活的具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它源于学生、贴近学生,最易激发学生兴趣,并能不断产生出新资源。发挥好学生资源功能,有利于全面依靠学生,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核心,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突破定式思维,充分去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生活资源的个性化,发表见解,交流观点,相互启发,是一种真正的教皈依学。

4.体验性原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此,生本写作的教学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将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体验真实地表达出来。体验源于经历,情感源于体验。使学生获得宝贵的生活体验有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生活经验两种途径。唤醒调动学生直接生活体验的方式有设置生活情境和开展学生活动,调动学生间接生活经验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