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修之死谁之过

(2022-04-06 18:51:57)
标签:

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谁之过  

      季正宏

学生们带着问题“杨修之死谁之过”,自读课文《杨修之死》。在我的意料之中,学生们几乎都认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看见大家观点几乎一边倒,我便替杨修喊起冤来:“作为谋士的杨修固然有他的错,难道作为领导的曹操就没有责任吗?如果杨修是一个人才,那么曹操就应要胸怀广阔,知人善任。大家怎么看?”

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我见时机成熟,布置了课后作业:“杨修之死谁负主要责任呢?正方认为‘杨修之死杨修负主要责任’,反方认为‘杨修之死曹操负主要责任’。你同意哪方观点?请从《三国演义》、《三国志》等书籍中找到依据。”第二天我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组合成几个小组展开组内辩论,各小组再选出最佳辩手组合成正反两方。我分别深入两方辩手中,帮助他们确定一辩、二辩等角色,整理搜集论据材料。我还分别与双方进行辩论预演,演练辩论技巧,预设应变策略,强调论辩中要敏锐发现对方论据的片面和论证的漏洞,攻其要害。我另选出学生评委,一切就绪。

于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开始了:

正方辩手1我方认为杨修之死是他咎由自取。杨修有才,但没有利用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行军主簿,在行军进退两难之时,不但不为曹操排忧解难,反而违反军纪,擅传军令,此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误了自己卿卿性命。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个英雄,他雄才大略,心中怀有统一天下之志、囊括宇宙之心、求贤若渴之明。但像杨修这样爱耍小聪明的“人才”怎能受重视?

反方辩手1杨修之死错在曹操。杨修有才,虽不知收敛,揣度曹操的心思,说了不该说的真话,但他并没有险恶之心。我倒是觉得曹操故弄玄虚,嫉妒贤才,疑心太重,不惜夺取他人性命。回想起曹操落魄之时,曹操只听见几声磨刀声,便误杀吕伯奢一家。杀害华佗,只因为怀疑他心怀不轨。这一切都说明曹操疑心太重,自私奸诈,以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冠以曹操“奸雄”的称号最合适了。所以说,老实的杨修死得冤枉,过在曹操!

:正反双方观点明确,并且学会了引经据典,有说服力!

正方辩手2在当时“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乱世里,作为众矢之的的曹操,不能不谨慎小心,多长个心眼。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一事,孙盛《杂记》的说法很具体,曹操“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发现误杀了好人,“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可以看出曹操在走投无路时不得已而为之,发现自己杀错人后,心里很凄惨,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三国演义》带有作者观点,改动太大,把“负人”变成“负天下人”,由对不起吕伯奢一家人,变成了对不起普天下所有人,那是作者给曹操扣上了大逆不道的罪名,与历史不符。

:关于是“负人”还是“负天下人”,不同典籍中有不同的记载,不必纠缠这个问题,双方有无其它论据?

反方辩手2如果说杀吕伯奢一家是走投无路时的误杀,杀杨修是因为他犯了欺君之罪。那么曹操杀许攸呢?当初曹操和袁绍相持不下时,听说许攸来降,高兴得拍着掌,赤着脚来迎他。可是,当许攸献出“火烧乌巢”的计谋,使曹操大败袁绍后,便卸磨杀驴,杀了许攸。这怎么解释?只能说许攸没有利用价值了,曹操太歹毒了。

正方辩手3许攸和杨修犯了类似的错,一个是恃才放旷,一个是恃功放旷。许攸立了大功后,常常对曹操不那么恭敬客气,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直呼曹操的小名说:“阿瞒呀,没有我,你就得不到冀州了。”后来曹操攻下邺城,许攸又指着城门对众人说:“没有我,这家伙就进不了这个门啦。”曹操这才忍无可忍,杀了许攸。这是自找死路。所以不能摆正自己位置,不能发挥辅佐作用的杨修,同样要对自己的死负主要责任。

师:反方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正方能驳对方的论据,借力打力。

……

课堂辩论结束后,学生评委进行了点评,评出了胜方,评出了最佳辩手。我也做了辩论总结,肯定了双方在辩论前搜集了大量论据,辩论中利用这些论据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论据的漏洞进行批驳。下课后,学生们仍在争论,争得面红耳赤,争得兴致盎然。

片段解析:辩论式探究阅读,是以辩论为载体,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对读书中产生的辩题,展开辩论,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纵观此节辩论式教学过程,学生们满怀兴趣地走进教材,分析归纳,走出教材,扩展阅读,探究杨修之死的过错在谁,做到薄书厚读,有个性的表达,不受唯一答案的限制,在实践中提高了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在探究中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辩论中体验语言表达的魅力,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这是学生在平时教辅资料题的重复机械练习中根本无法收获的。

学生课堂辩论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它体现在激趣和诱导上。例如此节课我故作诱导,替杨修喊冤,一下子喊出了学生们探究的欲望。又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时,我也可以诱导学生:“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虽然是第二个到达南极,并且在归途中全军覆没,但是他们失败了吗?你认为他们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试着用课文内容和课外其它典型事例作依据进行论证。”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协作和调控上。我以一个组员的身份参与辩论,了解问题,给予指导;发现困难,提供帮助;遇到学生辩论中纠缠一些枝节问题钻牛角尖时,立即点拨化解,引向正确的方向。例如我引导学生放下“是‘负人’还是‘负天下’”的争论,去列举其它论据。

最后,体现在总结和评价上。我的评价和总结关注学生从准备到展示完整的辩论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以辩论表现为事实依据,以肯定鼓励为主,委婉指出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