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塞生还吴季子——顾贞观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顾贞观,清代江苏无锡人,字远平,号梁汾,明朝东林党首顾宪成四世孙,清代文学家;吴兆骞,清代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字汉槎,号季子,清初诗人;纳兰性德,清初生于京师,满洲正黄人,姓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名臣明珠之子,清代第一词人,诗词名家。吴兆骞与顾贞观为挚交,顾贞观又与纳兰性德为好友,在这三个人身上,曾经发生过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虽其事至今已过数百年,然今日思之,尤觉动容,故特作记述,为一雅观。
清代初年百废待兴,科举制度尚不完善。这也就导致了朝廷科考乱象丛生,不仅考生以通关节为幸,负责监考的官员也将科举监考视为肥差,想尽办法从这上面捞外快。当时考试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看家中财力和人脉关系,甚至有明码标价者,可谓黑暗至极。顺治帝对此早有察觉,故此三令五申叮嘱历年监考官员,言科举取士务须秉公无私,如有徇私枉法者,定斩不赦。可偏偏,还真就有那顶风作案、要钱不要命的主儿。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吴兆骞刚刚在当年的科考中中了举人,不想两个主考官收受贿赂的事就被人扒了出来。顺治帝雷霆大怒,当即下旨将两名主考官等十八位涉案官员全部斩首正法,家产全部充公,家属尽数入官。这就是当年震动天下的“顺治朝丁酉科场案”。此外,顺治帝还下令,本科所有考生考试成绩全部作废,择日重考。当然,吴兆骞也包括在内,刚刚到手的举人功名就这样没了,一切又要重新开始。到了重考的那一天,吴兆骞发现,气氛相当严峻压抑,与寻常科考大相径庭。所有考生全部披枷带锁,由官差二人押送进场,进场后,方予开释。当时的吴兆谦不过是个青年书生,毛头小子一个,他哪里见过这般场面。于是整场考试下来,过于紧张的吴兆骞都是一个呆若木鸡的状态 ,吴兆谦是饱学之士不假,可此时此刻,他心里就算有锦绣文章,也都给吓到九霄云外去了。就这样,考完试以后,吴兆骞就交了白卷。顺治帝一看,觉得这典型就是走后门儿上来的酒囊饭袋,当即拍板,将吴兆骞杖责四十,全家终身发配宁古塔,永远不得入关。听到朝廷要自己一家去宁古塔,吴兆谦当时就明白,自己这副身子骨算是交代了。吴兆骞走的时候,顾贞观来送他,对吴兆骞的遭遇,顾贞观也很是痛心,顾贞观向吴兆骞允诺,有生之年,自己一定会竭尽全力救他出来。宁古塔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在清朝为极北之地,素少人烟,终年冰雪。犯人流放到那里,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动,还要服侍驻扎在当地的营兵,也就是负责看管自己的看守。犯人若稍有迟慢,不给饭吃都是轻的,一顿鞭子,或者拳打脚踢都是常事。故而对清朝人来说,“流放宁古塔”,是比死还要可怕的事,有不少犯了罪的人宁愿自杀,也不肯去那个人间地狱。正因为宁古塔环境如此恶劣,吴兆骞才会倍感绝望,顾贞观才会许下终生之诺。可是当时两个人谁也没想到,实现这个诺言,要等到二十多年以后。
吴兆骞去了宁古塔后的十多年里,顾贞观多方奔走,却一无所获。后来康熙年间经友人介绍,顾贞观得入明珠府邸任其家塾师,并结识明珠之子纳兰性德,与之为友。顾贞观就把吴兆骞的事跟纳兰性德说了,希望纳兰性德能够通过他父亲明珠的关系帮忙疏通一下,把吴兆骞给捞回来。但这毕竟是先帝顺治定下的钦命御案,事关重大,所以纳兰性德一开始没有答应。被拒绝的顾贞观这个愁啊,他心里清楚,要是再耽搁下去,说不定哪一天,吴兆骞就真要撂倒在宁古塔的冰天雪地里了。顾贞观辗转反侧,数日未眠,万般无奈之下,他决定还是去求纳兰性德。但是这一次,顾贞观没有直接开口,他写了两首词,说这是自己最近的新作,请纳兰性德拿去“鉴赏”。二人平日多有诗文往来,纳兰性德也没觉得有什么奇怪,拿着就走了。回到自己房里,纳兰性德展纸一看,刹那间百感交集,这是顾贞从自己近日写给吴兆骞的信上,摘抄的两首《金缕曲》:
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顾贞观这两首词,表达了他在被纳兰性德拒绝后,对营救吴兆骞之事的悲观。第一首词中有“乌头马角”之语,这是秦王政当年对燕太子丹所说的话,顾贞观的意思是,除非乌鸦头白,骏马生角,此事方可办成;第二首词中又有“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之句,其用意更加直白,是顾贞观在责备自己,没能履行当年的承诺,到底辜负了吴兆骞。
纳兰性德为诗词名手,顾贞观词中之意,他自是一看便知。在看完之后,纳兰性德也为顾贞观与吴兆骞之间的情义动容,甚至几番下泪。激动之下,他也提笔挥毫,回赠了顾贞观一首《金缕曲》:
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将那、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
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线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
纳兰性德向顾贞观承诺,这事儿包他身上了,十年之内,他一准儿办成。顾贞观以塞北苦寒,恐吴兆骞难以支撑,请以五年为期。纳兰性德慨然应之。随后,趁着父亲明珠得闲的时候,纳兰性德便将吴兆骞的事讲与父亲听,当然也讲了顾贞观与吴兆骞的友情,以及顾贞观为营救吴兆骞所做的种种努力。听了顾贞观的义举,明珠也很感动,就跟纳兰性德说,让他把顾贞观请来家中,自己要见见这个人。几天后,顾贞观如约而至,明珠设宴款待。席间,明珠斟了满满一杯酒,双手捧到顾贞观面前对顾贞观说,他听儿子纳兰性德说过,顾贞观生平从不饮酒。但今天,要想让他明珠对吴兆骞施以援手的话,顾贞观就必须喝下这杯酒。顾贞观闻言毫不犹豫,马上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明珠见状又说,光喝酒可不够,如果顾贞观能给他跪下,那么他就想法子救吴兆骞。顾贞观当即屈膝就要跪下去。明珠见此情景,赶紧几步上前,双手相搀一把将顾贞观扶住。明珠对顾贞观笑道,他是开玩笑的,不过是想试试顾贞观和吴兆骞之间的情义轻重,现在他明白了,这件事他一定办成。
明珠祖姑孟古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妃,即清太宗皇太极生母;明珠本人娶的是清朝宗室、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即纳兰性德生母。是故,纳兰性德为康熙帝表弟。明珠时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位列宰辅;纳兰性德当时也是康熙帝的一等侍卫,属于天子近臣。饶是如此,这父子二人营救吴兆骞的行动,也颇费了一番周折。纳兰性德先是在康熙帝得空的时候,屡屡把吴兆骞的诗文拿给康熙帝看,日子久了,就连康熙帝也称赞吴兆骞的才干。纳兰性德一看时机到了,这才才讲了吴兆骞的犯罪情由,以及顾贞观与吴兆骞的事。康熙帝也很同情吴兆骞,但他表示,案子是我爹定的,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翻的,还是等两年再说吧。明珠及其党羽徐乾学等人又上下活动,几年之后,吴兆骞终于等来了机会。数年后,康熙帝东巡长白山的时候,在明珠等人的安排下,吴兆骞向康熙帝献上了一篇《长白山赋》。康熙帝很高兴,明珠与纳兰性德父子又在旁边敲边鼓,于是康熙帝终于想起来了,眼前这个人,就是那个叫吴兆骞的倒霉蛋儿。于是让吴兆骞交了些罚金,就恢复了他的自由之身。而这时距吴兆骞当年被流放,已有近三十年的光景,当初意气风发的青年,已幡然变作两鬓斑白的老者。
回京以后的吴兆骞,与顾贞观一样,成了明珠府里的教书先生。一次,吴兆骞与顾贞观因小事生了嫌隙,吴兆骞面红耳赤拂袖而去,立誓不再与顾贞观往来。顾贞观则始终以沉默应之,并未过多辩驳。纳兰性德几番居中调解,最后都是无功而返。一次父子闲谈,纳兰性德与明珠说起此事,明珠让纳兰性德把吴兆骞请来,说自己有办法让他们和好如初。吴兆骞来了之后,只见明珠家的两根柱子上写着几行字,他凑近一看,只见第一根柱上写着:“顾贞观为吴兆骞饮酒处”;吴兆骞再走几步,又看到了第二根柱子上的字——“顾贞观为吴兆骞屈膝处”。吴兆骞看过之后,才想起这些年来,顾贞观为他所做的一切,遂亲自登门道歉,两人就此言归于好。“绝塞生还吴季子”者,顾贞观之力也。古人云:“君子一诺,千金不易”。从来只闻汉有季布,今又知清有顾贞观,古人之言,吾信之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