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与卿长相守——周贻能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在清朝末年的浙江绍兴,周姓是一个比较大的姓氏。不仅鲁迅他们家姓周,当时绍兴还有许多人也姓周,这些周姓人大多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与鲁迅同宗的周起魁,也是周敦颐的众多后代之一,他与鲁迅同为浙江绍兴人。绍兴由来盛产师爷,周起魁便是刑名师爷起家,后官至直隶海州知州,正六品。周起魁做候补同知的时候,其兄周千昂为知县,兄弟俩为了必要的官场应酬,合资在江苏淮安驸马巷买了一栋房子,将家人举族迁往淮安。周起魁的第二个儿子名叫周贻能,周贻能本有志于功名,中过秀才,为国子监监生。后来其父周起魁见儿子秉性质朴,为人老实本分,觉得他不适合官场,于是就让他去和家中亲人一起,学习如何做师爷。周贻能学了几年,颇能得其大略。一转眼,周贻能已经到了该娶亲的年纪,周起魁为儿子选定了时任清河县知县万青选之女万冬儿做妻子。这万冬儿虽是知县家的小姐,却并无丝毫官宦人家的架子,是个个性爽利,心胸开阔之人。二人成婚后,周贻能外出谋生,家里这摊子事,都是万冬儿负责料理。她打理家务,照顾公婆和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将家中上下归置得井井有条,有她在,在外奔波的周贻能,自然也就免去了后顾之忧。万冬儿嫁给周贻能三年后,周起魁就过世了,周家就此家道中落。
周贻能一开始继承家族衣钵,通过熟人介绍,在衙门中做师爷。后来因他性格磊落,眼里揉不得沙子,觉得自己实在无法适应官场环境,就辞了职。辞职之后的周贻能,先后辗转于河北、山东、东北一带,替人做些文书与教书先生之类的工作,赖以糊口。那段日子虽然清苦,但却是周贻能此生最为幸福的时光。一旦手头宽裕了些,周贻能总是把多余的钱寄回家,给妻子万冬儿补贴家用。万冬儿这个做妻子的,也总是去信叮嘱丈夫在外的衣食住行,人情世故等种种注意事项,有时丈夫在外不顺心,未免诉诸于家信,也是万冬儿耐心开导。对于这时的夫妻二人来说,那一封封家书,意味着一份份沉重而温暖的相思与牵挂。这日子虽不是大富大贵,却也静好安稳,对此,周贻能和万冬儿都很知足。
一九零七年的一天,周贻能突然接到家信,家人在信中说,他妻子因为操劳过度病倒了,目前情况十分不好,要他尽快赶回去。周贻能看到这封信,霎时间仿佛晴天霹雳,一时愣在当场,待缓过神来,他一刻也不敢耽搁,在告了假之后,便立即启程赶回家去。饶是周贻能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等到他回到家里时,爱妻万冬儿早已撒手人寰。面对妻子的遗像,周贻能心中五味杂陈,这一刻纵有千言万语,他也不知如何诉说,只能含悲忍痛,为妻子料理身后之事。就在周贻能为妻子理丧之时,他的岳母张夫人找上门来,表达了对他这位女婿的长久以来的极大不满。张夫人表示,万冬儿在家里时是掌上明珠,可自从嫁给周贻能,就没过过几天好日子。本来凭着周家的人脉网络,周贻能可以在官府里谋一份不错的差事,可周贻能就是弯不下腰,才让自己的女儿也跟着吃苦受累,这才导致爱女最后英年早逝。最后张夫人提出,女儿活着的时候没享过福,死了就更不能委屈,必须风光大葬。张夫人要求,万冬儿的棺材必须是上等楠木,棺材上必须涂上七层漆,还要覆盖五层麻布,并且还要请僧人作七七四十九天法事,然后才准下葬。这世上没有哪个当娘的,是不疼儿女的,何况这么多年来,确实是自己对不起妻子。故而在听完张夫人这些条件之后,周贻能一口应下。当时的周家已是一贫如洗,周贻能求亲告友,借钱为妻子买了副上好的楠木棺材,在妻子遗体入棺后,周贻能将之寄放于庵堂。之后,他便带着妻子的遗像,又一次踏上漂泊之路,给妻子挣葬礼钱去了。这一年,周贻能三十三岁,连他自己也不曾想到,自己这一去,就是整整二十八年。二十八年后的一九三五年,六十一岁的周贻能,终于攒够了钱回到淮安,给了亡妻万冬儿一个体体面面的葬礼。葬礼完成的那天,他一个人拿着一壶酒,在妻子的墓前呆了一天。他对妻子说,等他去世后,一定要来此与她同葬,他还说了许多许多,他把这些年没有对妻子说过的话,把对妻子的爱和愧疚,一起全都说给了妻子听。此时夫妇两人的阴阳相隔,在周贻能看来,一如当年两人分居两地,而他的这些话,就仿佛是一封家书。只是他也明白,这次,妻子不会再有回应了。此后,周贻能终生未曾再娶,万冬儿在他心里的位置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周贻能与万冬儿的长子,就是我们的周恩来周总理。虽然是周恩来的父亲,但周贻能一辈子,从来没有以此自傲,他从来都是靠自己吃饭的。父子俩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总是聚少离多,在为数不多的相聚之时,周贻能也总是尽己所能地帮助儿子。他当过周恩来的秘书,为周恩来的革命工作打过掩护,可后来周恩来觉得实在太过危险,就不让他做了。于是,周贻能便回到淮安,继续教书为生。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周恩来实在不放心年过花甲的父亲,周恩来当时在武汉工作,就托人把他接到武汉,后来周贻能又跟着儿子,辗转来到位于重庆红岩村的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让父亲来此,本是想让他来养老的,可周贻能却坚持要做些工作,为了给老人家找些事做,党组织决定让他去看仓库,对这份工作,周贻能做得很认真。一九四二年七月十日,六十八岁的周贻能因疟疾离世,周恩来等子女把父亲与母亲葬在了一起,完成了父亲与妻合葬的心愿。父亲去世后,周恩来一直把父亲的照片放在自己的钱包里,就像父亲,还在自己身边一样。 周贻能苦了一辈子,现在,他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去找自己的妻子万冬儿了,两个相爱的人,从此再也不会分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