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龚澎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龚澎,原名龚维航,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人,出生于日本横滨。龚澎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工作者,曾长期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她也是共和国外交部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女司长,除了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之外,龚澎还担任过外交部部长助理,是时任外交部长周恩来的得力助手。龚澎的父亲龚镇洲为辛亥革命元勋,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炮兵科,后因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而被袁世凯通缉,全家人逃往日本横滨,故而龚澎生于日本。一九三三年,十九岁的龚澎,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北平燕京大学。在校期间,龚澎参加了声势浩大的“ 一二九学生运动”,是当时的燕京大学进步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并先后成为中国共青团团员与中国共产党党员。龚澎早在读书时,便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结为挚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龚澎读到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受书中进步思想鼓舞,龚澎与几个同学秘密从香港奔赴延安。
到延安后,龚澎先是进入马列学院学习,成为该学院第一批学员,在马列学院,龚澎见到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并第一次为毛泽东担任英文翻译。马列学院的学习结束后,龚澎受党组织委派,前往太行山新华日报编辑部工作。在去往新华日报编辑部的路上,龚澎偶遇彭德怀,当时的八路军总部也设在太行山,故而两人得以同行。经过一路交谈,彭德怀对龚澎的学识才华深表赞许,经彭德怀向党组织申请,龚澎留在了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担任秘书一职。担任秘书期间,龚澎结识了同事刘文华,刘文华曾在德国留学八年,当时与龚澎一样,也在八路军总部担任秘书。后来龚澎与刘文华相恋结婚,婚后刚刚一个月,龚澎便受党组织委派调往重庆,刘文华留任原职。不久之后的一次日军大扫荡里,刘文华在随部队转移行军途中,因为阑尾炎医治无效而去世。国共二次合作共同抗战时,我党设八路军办事处于重庆,办事处中驻有代表团,由周恩来领衔,负责处理关于国共合作的事。到重庆后,龚澎受命担任周恩来的英文翻译和外交秘书,同时,她还兼任重庆中共代表团的对外新闻发言人。因为工作的缘故,龚澎每天都要接触许多外国记者,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她勇敢机智,应对自如,直到多年后,那些与龚澎打过交道的外国记者再谈起她来,还对她优雅大方的举止谈吐赞赏有加。在重庆时,龚澎与乔冠华相识相恋,并结为夫妇。
新中国成立后,龚澎先后担任了设在外交部新闻司中的情报司司长,后升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和外交部部长助理,是当时正司级干部中唯一的女性。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龚澎先后陪同周恩来出席了两次日内瓦会议等重要外交活动,周恩来每次出国访问,随行人员里大多都有龚澎的身影。抗美援朝时,美国曾有意在朝鲜战场上动用核武器。对这件事,当时国内的人知之甚少,龚澎凭借其敏锐的嗅觉,以及在国外的人脉关系,证实了美国确有此打算,并且还和同事们一起弄到了美国核武器的相关资料,从而使我方得以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此外,龚澎还多次邀请自己的外国友人来中国访问参观,此举显然有益于对外树立当时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的国际形象。
龚澎是一个刚柔并济的人。当时她与丈夫乔冠华都在外交部工作,当国务院打算优先提拔龚澎为外交部部长助理时,龚澎却拒绝了,她表示丈夫乔冠华更能胜任这一职位。龚澎这样做,无疑是为了照顾乔冠华的情绪,这体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的细腻。如果说,“让贤于夫”,是龚澎作为妻子的温情,那么在六几年的那场变故里,她的所作所为则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一位革命者应有的气节与风骨。那场变故中的一天,乔冠华也被人带走,不久,他秘密打电话给妻子龚澎问说,他们一直在逼他写东西,他该怎么办。龚澎听后,坚定地教乔冠华不准写任何东西,说他如果写了,就不准他进家门。最终,乔冠华什么也没有写。一九七零年九月二十日,五十六岁的龚澎因病逝世,我国外交战线上的一朵铿锵玫瑰,就此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