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首读书未为迟——葛健豪

(2022-06-07 07:42:07)
分类: 随笔

白首读书未为迟——葛健豪

葛兰英,湖南省双峰县荷叶桂林堂人,蔡和森与蔡畅之母。葛兰英所在的葛家为荷叶当地望族,几十年来,与当地的另外两大家族,曾国藩的曾家、秋瑾的婆家王家鼎足而立。三家几代人互相联姻,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利益网,稳居荷叶社会阶层顶端。葛兰英的父亲名叫葛葆吾,原是湘军参将,后来做过盐运使和按察使,与曾国藩有姻亲关系。葛兰英天性聪慧,且悟性极高,幼年入族中家学,与哥哥一起读书,这时,她便已能背诵四书等儒家经典。正在葛兰英沉迷读书不能自拔的时候,父亲已经开始为她张罗亲事了。永丰镇富户蔡寿嵩,曾与葛父同在湘军为将,这门婚姻,是两个父辈早年就定下的。葛兰英不想这么早嫁人,她还想多读两年书,她还想去看看家乡外面的天地。可她也明白,自己无力反抗,于是只能在十六岁那年,遵父命嫁到永丰,嫁给蔡寿嵩的儿子蔡蓉峰。葛兰英过门时,蔡家已经家道中落,丈夫蔡蓉峰凭借关系,在上海机器局谋得了一个职员的职位。葛兰英跟随丈夫到了上海,并在上海生下了蔡和森。葛兰英不甘心只做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十分喜好看书读报,很关注国计民生。在上海的这段岁月里,葛兰英与丈夫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痕。蔡蓉峰不仅学会了抽鸦片,而且还讨了小老婆,他在机器局里对普通工人们大摆官架子,回到家里对葛兰英和孩子们,更是颐指气使。葛兰英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了娘家。一年以后,蔡蓉峰从上海回来,想把葛兰英和孩子们都接回上海去,可葛兰莹坚决不回上海,于是蔡蓉峰只好同意葛兰英在荷叶买房子置地定居的想法,夫妇二人买下了三十亩耕地以及光甲堂住宅,就此定居。不久,蔡和森的妹妹蔡畅,在光甲堂出生。

当时,秋瑾的婆家王家,与葛兰英的娘家很近,葛兰英早就听说过秋瑾是个巾帼豪杰,故而几次前去拜访秋瑾。二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友谊,从秋瑾那里,葛兰英接触到了不少进步的革命思想,这让她对秋瑾越发崇敬。葛兰英经常向自己的儿女讲述秋瑾的事迹,她教育儿女们,一定要以秋瑾为榜样,要做秋瑾那样对社会有益的人。秋瑾被害后,葛兰英伤心欲绝,数日不食,在孩子们与丈夫的再三劝慰之下,她才恢复饮食。

在光甲堂的岁月,可以说是葛兰英这一生中最为不幸的日子。先是母亲去世;而后又是十一岁的二女儿蔡顺熙不小心从吊脚楼摔了下来,不久后夭折;而后又是二十二岁的大儿子蔡麟仙患白喉病而死。在一连串惨烈打击之下,一向思想开阔的葛兰英居然也迷信起来,她认为光甲堂的房子风水不好,于是举家迁回婆家所在的永丰镇。

因为大女儿蔡庆熙已经出嫁,这时葛兰英夫妻身边,只剩下三个健康的儿女了,即蔡麓仙、蔡和森和蔡畅。之前因为家中经济窘迫,所以尽管三个孩子早已过了入学的年龄,但仍然没有入校读书。到永丰后,葛兰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们读书,因为她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她拿出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嫁妆,送去当铺,换来了儿女的学费。正是因为有了这笔钱,蔡和森才得以离乡求学,一展抱负。按照当时的习俗,未曾出嫁的少女是不宜在外边抛头露面的,而且永丰当地还保有女子缠足的陋习。可葛兰英完全不在乎这些,她不仅支持蔡畅和男孩子一起玩儿,而且从未给她缠足。蔡畅十三岁的时候,蔡蓉峰提出,要以五千银洋的价格,把蔡畅卖给当地一户地主家做童养媳。在母亲葛兰英的帮助下,蔡畅逃出了家门。蔡畅先是在亲戚家躲了一段时间,而后去了长沙,投奔当时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的哥哥蔡和森,在蔡和森的帮助下,蔡畅考入周南女校,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因为得不到家人的顺从,蔡蓉峰怒而出走。对于自己这位思想顽固的丈夫,葛兰英才懒得去管呢,在蔡和森与蔡畅的鼓励下,葛兰英也跟儿子女儿一起来到了长沙,打算报考女子教员养成所。这所学校是专门培养女子职业教师的,开设有针织、刺绣、文史、体育、音乐等多门课程,学期两年,只收学费,免费食宿。那一年,葛兰英已经四十八岁了,是有外孙的人了,可她不仅自己要考,而且还把已经出嫁的蔡庆熙也接了回来,让她和自己一起报考。葛兰英没有想到,当她充满信心地去报名的时候,竟会被学校拒之门外,原因是她的年龄实在太大了,人家拒收。葛兰英激愤之下,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葛健豪,据她自己解释,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要打倒封建豪强之意。葛健豪还自己写了诉状向县中申诉,县中官员看了葛健豪的诉状以后,十分敬佩葛健豪的这种顽强的求知精神,故而特批准予入校。入校后的葛健豪,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中。她刻苦攻读各科学问,尤其喜欢上国文课,喜欢背唐诗,还下苦功钻研刺绣。此外,她也不忘积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音乐之类的课外活动;葛健豪的女儿蔡庆熙,则先入自治女校,后转入衡萃女校学习刺绣和缝纫;外孙刘千昂入幼稚园。

从女子教员养成所毕业后,葛建豪打算在永丰镇也办这样一所女校,她的想法得到了一众儿女的支持,蔡和森还专门利用假期时间,帮助母亲去湘乡县政府协调办学批文事宜。虽然湘乡县已经有了一所公立女子职业学校,但在蔡和森等人的一番努力之下,县政府最终同意,由葛健豪在永丰镇观音阁再建立一所女职校。县政府决定,原有女子职业学校作为第一女校,葛健豪所办之学校,作为第二女校,并任命葛健豪为第二女校校长。葛健豪的女校在第一学期,只开设了一个综合班,自第二学期起,分设文科、缝纫、织业三门学科,每门专业各一个班,一共三个班。文科专业以国文为主,缝纫、刺绣、织布为辅;另外两门则以缝纫、刺绣、织布为主,国文为辅。十五岁的蔡畅,在女校任音乐、体育教员。葛健豪以女校校长兼任国文教员,葛健豪十分重视学员们的识字教育,她认为女人只有识了字,才能有机会做更多的事,从事更多的职业。这时的蔡和森已完成湖南第一师范的学业,成功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他经常寄信回家,向母亲阐述外界的种种变化。每次从儿子那里接受到了新鲜事物,葛健豪在上课时都会毫无保留地讲给学员们听,在她看来,这对启发学员们的思想觉悟,是很有好处的。女校学员共百余人,家庭成分大多贫苦。针对这种情况,葛健豪不仅免收全体学员学费,对家庭极其困难的学员,她还自掏腰包,给予一定数额的生活津贴。女校学员以同学相称,人人平等,学员们都说,她们自从来到了女校,就像是到了家一样。在葛健豪的悉心教诲下,学员们纷纷向封建思想宣战。她们全都剪了短发,年纪小的不再缠足,年纪大的,也丢掉了裹脚布。以葛健豪为代表的女校,触动了当地地主、乡绅等封建势力的利益,被这些人视为有伤风化大逆不道。在这些人的压力下,第二女校最终停办。

女校停办后,葛健豪再次跟着儿女来到长沙,在刘家台子租房居住。这时蔡家的生活十分困难,蔡畅在母校周南女校任教,每月工资只有八元。蔡和森已经从高等师范毕业,但他告诉母亲,说自己暂时不打算谋求职业,而是要和毛泽东等同学一起探寻真理。对于儿子的主张,葛健豪很是支持。自从搬来长沙后,蔡家就成了蔡和森与毛泽东、张昆弟等一众青年学子的聚会之所。毛泽东早就听说过葛健豪,很佩服老人家的求学壮举,每次到蔡家来,他总是热情地对葛健豪说一声伯母好。葛健豪也很喜欢毛泽东等人,很愿意儿子和他们多做交流,以求进步。有时家里粮食不够了, 葛健豪就和女儿们一起吃蔬菜和蚕豆,把粮食节省下来留给蔡和森,好让他招待他的朋友们。后来毛泽东的母亲因病入长沙就医,就是住在蔡和森家里的,葛健豪对她照顾甚为周到。因为家中生活举步维艰的缘故,葛健豪又向原房主租了三十亩地,毛泽东等人每次到访,总是先帮着葛健豪把当天地里的活干完,然后才进屋讨论问题。在孩子们讨论各种新鲜事物时,葛健豪总是坐在一旁专注倾听,偶尔她也会参与进去,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庆祝新民学会的大会,就是在刘家台子的蔡和森家里召开的。当天,葛健豪很高兴,她与女儿蔡庆熙忙里忙外,为众人做了一大桌子丰盛的美味佳肴。

后来,新民学会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蔡和森的动员下,葛健豪答应,到时候她会与蔡畅、向警予等人一起离开家乡,经上海赴法。葛健豪说,她要把自己的刺绣手艺带到国外去。出发前,葛健豪还参加了由向警予、蔡畅等人发起和组织的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一起为湖南学子能够顺利去法国而奔走。得知同学们经费不足,葛健豪便利用自己与曾国藩家的姻亲关系,向曾国藩的外孙借了六百银洋,充做大家留学的费用。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五十四岁的葛健豪,与儿女及一众有志青年一起,在上海杨树铺码头登船赴法,正式开启留学生涯。在本次众多留学生中,还有一位徐特立,也与葛健豪年龄相仿。当时湖南当地多家报纸都曾撰文,以葛健豪和徐特立的事迹,来激三湘励学子。抵达法国蒙达尼后,蔡和森入男子中学,葛健豪与蔡畅、向警予入女子中学。入学后,没有任何外语基础的葛健豪,开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自学法文,一年以后,葛健豪已经能流利地阅读法文的书籍报刊了。葛健豪白天在学校读书学习,晚上回到家,还要熬夜刺绣,她的刺绣在法国卖得很好,一件绣品能卖到几百法郎。卖刺绣赚来的钱,除了支撑家里的基本生活外,都被葛健豪用来资助同在法国的贫困中国留学生了。在法国期间,蔡和森与向警予、蔡畅与李富春双双喜结连理,并且两对夫妇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葛健豪的另一个儿子蔡麓仙,在弟弟蔡和森的介绍下,也入了党。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一直是北洋政府眼里的不安定因素,故而在国内的北洋政府授意下,对于留法学生们勤工俭学的行动,驻法国的北洋政府公使馆不仅不予支持,动辄还横加破坏。为争取公平待遇,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先后组织过多次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请愿活动,这些活动,葛健豪都参加了,而且每次她都走在队伍的前列。后来,蔡和森与向警予受党组织委派,先后归国,投身于国内的革命工作之中。这时蔡畅刚刚生下了一个小女孩儿,取名为李特特。夫妻俩工作繁忙,孩子需要人照顾,所以葛健豪就没有跟儿子儿媳一起回国,而是留下来帮忙照顾外孙女。直到后来,李富春与蔡畅也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葛健豪才带着外孙女李特特辗转回国。

回国后的葛健豪定居长沙,平时除了照顾年幼的李特特之外,她也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在湖南军阀赵恒惕推行立宪自治时,葛健豪与友人唐群英、王昌国等人奔走呼吁,倡议恢复了早年迫于政治压力被迫解散的湖南女界联合会。在她们的有力抗争之下,湖南全省的女同胞,最终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投票,以及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之后,葛健豪在长沙颜子庙再度兴办女子职业学校。因为葛健豪自身巨大的影响力,这次报名的人异常之多,本来一开始只开了两个班,后来增加至四个班。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革命基地,为党 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女干部,后来因为有党员不慎暴露身份,该学校不得不再次停办。此后,葛健豪辗转于上海和武汉两地,为儿女们的革命工作提供掩护。在蔡麓仙与向警予牺牲后,蔡和森与蔡畅商议,为了安全起见,将母亲送回了永丰镇老家。当年离家出走的蔡蓉峰,因为在外边混不下去,没几年就自己回来了,这些年一直守在永丰老家。可在永丰,葛健豪与丈夫已经毫无财产可言,夫妻俩只好带着大女儿蔡庆熙,以及李富春与蔡畅之女李特特,蔡和森与向警予之子蔡博这对孙辈,租别人的房子住。后来蔡蓉峰去世,葛健豪便在距永丰四十余里的石板冲定居,靠着自己种的几亩薄田,和女儿,并孙子孙女相依为命。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六日,时年七十八岁的葛健豪病逝。临终前,葛健豪还在牵挂着自己那一双漂泊在外的儿女,她一直在问家人,蔡和森与蔡畅有没有写信回来。葛健豪撑着最后一口气,请家人转告她对儿子和女儿最后的嘱托。她说,她虽然看不到儿女们的事业成功了,但她始终相信,他们的事业是一定会成功的。说完,便瞑目而逝。葛健豪不知道的是,蔡和森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牺牲在广州了。家人早已收到消息,只是怕她伤心,一直瞒着她没敢说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