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有余忘缩手——太平公主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太平公主,唐代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不知姓字,为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幼女,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前后,生于东都洛阳紫薇城。武则天生下太平公主的时候,已过不惑之年,太平公主又是武则天与唐高宗的最后一个孩子,故而唐高宗夫妇对太平公主十分宠爱,基本上是要什么给什么。太平公主八岁那年,有吐蕃使节前来请求以太平公主和亲,唐高宗与武则天因为舍不得太平公主远嫁,就以太平公主自幼体弱多病为由给拒绝了。吐蕃来使还要在长安停留一段时间,为了掩人耳目,唐高宗与武则天还特地把太平公主送往道观“出家”,并对外宣布这是上天的旨意,只有这样,才能让太平公主的身体尽快健康起来。等到数月后,吐蕃使节离开长安,太平公主才又回到宫中。数载光阴,倏忽而过,一转眼,太平公主已经是十四岁的大姑娘了。这天,十四岁的太平,特意穿上只有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的紫袍,在唐高宗与武则天面前翩翩起舞,一曲舞罢,太平公主羞涩地问父母,把她穿的这身衣服赐给驸马怎么样。至此,唐高宗与武则天才恍然大悟,原来,女儿是想嫁人了。一番精心挑选过后,在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主持下,太平公主于唐高宗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嫁城阳公主子薛绍。二人的婚礼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馆举行,婚礼之隆重,可谓盛况空前,为了让宽大的婚车得以通过,人们不得不拆掉县馆的围墙,夜里照明用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婚后,太平公主与薛绍琴瑟和弦,恩爱有加,并育有二子二女。在这段婚姻期间,太平公主并没有传出什么不堪的绯闻,由此可见,薛绍,的确是太平公主的真爱。
可惜太平公主的爱情只持续了七年,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以太后之尊临朝称制,独揽朝政。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因为武则天大肆屠戮李唐宗室及元老大臣,篡唐之心已昭然若揭,故而引起唐朝宗室警觉。唐宗室琅琊王李冲起兵讨伐武则天,最终兵败被杀。薛绍的兄长参与了李冲的这次行动,故而被处斩,薛绍也被杖责一百,下狱论罪,最后薛绍饿死狱中。当时,太平公主与薛绍最小的儿子,才刚刚满月。武则天为了安慰女儿,不惜违背唐代公主食邑不得超过三百五十户的制度,赐予太平公主一千二百户食邑。太平公主再婚的时候,武则天想让太平公主嫁给武家人。最初,武则天为她选择了武承嗣,可太平公主对武承嗣不甚满意,最后自己做主,嫁给了武悠暨。在迎娶太平公主之前,武悠暨已有妻室,武则天为了保护女儿,处死了武悠暨的妻子。在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成婚两个月后,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登基为帝。武悠暨为人老实,性格谦虚谨慎,按说嫁给这样一个人也不错,最起码安稳。但这份安稳,显然不是太平公主想要的。虽然太平公主给武悠暨生下了二子二女,但太平公主养男宠,就是从和武悠暨结婚开始的。据此看来 ,武悠暨并非太平公主意中的良人 ,只是迫于母亲压力的一个将就罢了。
太平公主为人沉毅果决,能谋擅断。武则天称帝后,认为太平公主无论是样貌还是性情,都很像自己,于是经常找她商议朝政之事。这一切都是秘密的 ,武则天叮嘱女儿,不要把自己参与朝政的事泄露出去,否则后果自负。太平公主惧怕母亲,因而也不敢在公开场合谈论朝政,只是大肆购买田宅,积攒金银罢了。武则天的男宠冯小宝宠而骄,性情桀骜不驯,因而引起武则天的不满,有了想要杀掉他的想法。这件事,武则天曾经向太平提过一嘴,太平便以私会为名,将冯小宝诱至自己府邸中,命人将其乱棍打死。酷吏来俊臣妄图独得武则天恩宠,故而设计陷害李、武两姓宗室王公 ,并武则天男宠张昌宗与张易之兄弟。太平公主与武承嗣及张氏兄弟结盟,共同上奏揭发来俊臣历年不法之事,最后来俊臣被武则天处死。武则天晚年,在狄仁杰等人的不断劝诫之下,已经下定决心要把江山还给李家,并以李显为太子,入主东宫。因为储位之争,当时的李家和武家,已势成水火,为了在自己死后保全武家,武则天想了个“明堂盟誓”的办法。就这样,李、武两家的主要成员,在武则天的带领下,于明堂立誓结盟,表示今后一定摒弃前嫌,同舟共济,永不相负。太平公主和自己的两位兄长李显、李旦一起,作为李家的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见此情景,认为自己被孤立了,遂对李、武两家不满,因此屡进谗言陷害两家之人,甚至害死了李显和武承嗣的儿子。张氏兄弟此举,导致两家人惶惶不可终日。在太平公主与李旦等人的谋划下,李家先发制人。武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拥护李家的宰相张柬之等大臣,率禁军发动兵变,诛杀二张,并逼迫武则天退位,奉太子李显登基,李显是为唐中宗。这件事,被后世称为“神龙政变”。
政变成功后,李显为酬太平公主之功,特加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开府,加赐食邑五千户,并下诏免去她对太子、公主等人的跪拜之礼。中宗一朝,太平公主多预朝政,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母女,虽横行朝中,然独畏太平公主。唐中宗李显死后,韦后与安乐公主以李显幼子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改元唐隆。韦后母女二人专权乱国,有心步武则天后尘,问鼎皇权。太平公主联合兄长李旦之子李隆基发动政变,以禁军诛杀二人,及其一众党羽,奉李旦为帝,李旦便是唐睿宗,唐睿宗以李隆基为太子。此事, 被后世称之为“唐隆政变”。
李旦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所有的兄弟姐妹,此时还在人世的,只剩下太平公主一个了,故而他与太平公主的感情特别好。如果说,之前的太平公主还只是干预朝政的话,那么睿宗朝的太平公主,则可以算得上是只手遮天了。太平公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坐在龙椅旁边,陪着哥哥李旦一起上朝,朝廷内外百官升降及军国大事,多由太平公主一言而定。朝廷里的七个宰相,有五位,都出自太平公主门下,掌握宫中禁军的两个将军,也都是太平公主的人。这种情况,进一步刺激了太平公主的野心,在不知不觉中,太平公主逐渐变成了当年的韦后,也有了问鼎皇权的心思,这也就导致了她与太子李隆基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矛盾。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曾经对母亲的做法表示十分忧虑,多次劝她收手,以保全身家性命,因此屡次被太平公主责打。太平公主几次三番想除掉李隆基,李隆基也不断授意朝臣攻击太平公主。李旦夹在妹妹和儿子之间,被弄得焦头烂额,甚为困扰。经过深思熟虑,李旦决定不干了,他下诏让位于儿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李隆基已坐上皇位,可太平公主还是不死心,她一直在给李旦吹耳边风,想让李旦把李隆基废掉。在太平公主的连翻煽风点火之下,李旦又动摇了,他先是从李隆基那里收回了朝廷里高级官员的人事任免之权,而后又宣布要把李隆基派去巡视边关。惊惧之下,李隆基决定先发制人。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以禁军骑兵数百,自武德殿入虔化门,派遣使者以圣旨传召太平公主麾下掌管禁军的两个将军来见,二人奉召而至,李隆基斩之,自此,李隆基彻底控制禁军。而后李隆基以禁军掩至内客省和朝堂,太平公主麾下的五位宰相,除窦怀贞自缢而死外,其余四人全数被抓获斩首。太平公主闻讯,仓皇出逃,躲藏在山寺之内数日,希望能通过哥哥李旦,说服李隆基宽恕自己。此时朝中大权已尽归李隆基,李旦早已成了真正的太上皇,虽然他再三恳求儿子,希望李隆基可以网开一面,放过太平公主,但李隆基坚持不允。太平无奈,返回家中以三尺白绫自尽。
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将她陪葬于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李隆基又下旨,赐死了太平公主的几个儿女,因为薛崇简曾经劝谏过太平公主的缘故,故而只留下薛崇简。李隆基将太平公主的家产全部充公,为此派人统计她的家财。派去清点太平公主财产的人发现,太平公主在长安城内外的园林、田地不计其数,地租之类的收入,连续几年也收不完。至于太平公主家里的奇珍异宝,更是堆积如山,与皇宫内库不相上下。金银财宝、良田美宅、天子之位、泰阿之柄,这些都是好东西。可也正是这些东西,彻底激发出了潜藏在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无边欲望,这欲望逐渐将人吞噬,把人变成了野兽。其实,李隆基并不是那种容不下人的人,只要太平公主放弃权利,未必不能安享富贵,安度晚年。可正如前面所说的,此时的太平公主,已经被欲望变成了野兽,她是无论如何也不肯退的。然而等到她想退的时候,却忽然发现,自己早已无路可退,最后只能悲凉地去迎接死亡,以此来获得自身的解脱。《红楼梦》中诗云:“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此诗,足为太平公主一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