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来征战几人还——李如松

(2022-06-03 11:15:16)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古来征战几人还——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明代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李如松之父李成梁为百战名将,悍勇有韬略,镇守辽东多年,曾经数次击败蒙古,塞外诸部皆畏之,辽东之地,赖之以安。李如松幼沐家风,文武双全。从少年时起,他就随父征战沙场,勇猛善战,不下其父,又师从徐文长,习得兵法韬略。这些,为他以后在战场上大放光彩,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如松初以武进士承父恩荫,被授为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后调署都督佥事,任神机营右副将。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李如松任山西总兵。不久,他又被召回京,任右军都督府佥书,后改任提督京城巡捕。数年后,李如松出任宣府总兵。李如松将门虎子,心高气傲,对官场的那一套人情世故嗤之以鼻。到宣府后,李如松不改其旧,因与当地文官不和,数遭弹劾,而后经过多次辗转调任,依然如故。最后,明神宗为了保全这位难得的将才,不得已又将他召回京城,任中军都督府佥书。这时的李如松还不知道,属于他的舞台,就要来了。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时任宁夏副总兵、蒙古人哱拜勾结塞外蒙古河套部落造反。叛军兵锋甚盛,连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数城,宁夏大乱,陕西震动。朝廷虽然调集了平叛大军,但进展缓慢,收效甚微。经御史梅国桢举荐,李如松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率辽东、宣府、大同、并山西、浙江,还有苗兵,数路大军进行围剿。李如松率军抵宁夏后,立刻布置方略。他先命手下大将麻贵率军出击,大败蒙古河套部,追至贺兰山,斩获颇丰,将其尽数逐出塞外。这样一来,哱拜的外援就断了,宁夏城,也就此成为了一座孤城。其后,李如松麾诸军进围宁夏,在数日猛攻不下的情况下,李如松下令掘开黄河,以水淹城。此时,城内早已粮尽援绝,哱拜与部下数度火并,已是强弩之末,如今又逢水祸,其处境可想而知。几天后,宁夏的城墙在黄河的滔滔巨浪中轰然倒塌,李如松率军进城。桀骜不驯的哱拜,此时早已筋疲力尽,不得不去向李如松请降。李如松是非常大度的,他接受了哱拜的投降,而后便一刀杀了哱拜,还有哱拜全家。这场叛乱,便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宁夏之乱。战后,李如松以战功被升为中军都督府都督,获得世荫锦衣卫指挥同知殊荣。

当时,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出九路大军,共十五万人马攻打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征服明朝。朝鲜国内的李氏王朝,搞党争是一把好手,但是打仗就不那么行了。日军在釜山登陆后,短短两月之内,尽数攻陷朝鲜三都十八道,朝鲜国内的抵抗力量,只剩一些民间义军,还有朝鲜政府军的残兵。朝鲜国王李昖仓促之下,带领文武百官逃往中朝边境的义州,那是他所剩的,为数不多的国土之一。当时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李昖在义州上疏给明神宗说,他快撑不住了。要么明朝派兵来支援他;要么,他就把世子留下来继续主持朝鲜的抵抗运动,他自己,则请求内渡到明朝来。这封奏疏到了明朝政府手里,明神宗让文武百官朝会讨论,朝上顿时吵成了一锅粥,大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派主张允许朝鲜国王来明朝,朝鲜就不要了;另外一派则认为明朝与朝鲜唇齿相依,如今日本人都打到鸭绿江边上了,不可不救。最终,明神宗拍案而起,毅然决定出兵援朝。每当我读书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都会很动容,真的觉得此刻的明神宗,才像是张居正教出来的学生啊。

当时朝鲜为了让明朝尽快出兵,玩起了谎报敌情的把戏,他们告诉前来勘察情况的明朝使者,说朝鲜的日军根本不多。明神宗信了朝鲜的鬼话,于是在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2年)七月,明军首次出兵朝鲜的时候,他只让李成梁派了三千辽东铁骑,统帅是李成梁麾下大将、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祖承训先是收到了朝鲜的错误情报,再加上自身轻敌,于是他就带着这三千人,冒冒失失地去进攻当时有两万日军驻守的平壤了。话说到这里,结果可想而知。祖承训大败,他的副将史儒战死,他自己也深受重伤,三千人的明军,活下来的,只有三分之一。这次失败让明神宗愤怒不已,在准备了五个月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2年)十二月,明神宗下旨再次出兵入朝,这一次的挂帅人选,他选择了自己的爱将李如松。李如松受命为东征提督,统蓟州、河北、山东、辽东、浙江、四川诸路军马四万余,克期东征。李如松的两个弟弟,李如梅和李如柏,这次也跟着哥哥一起随军出征,皆任副总兵之职。

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春正月,李如松率军抵平壤城下。平壤日军守军,为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次日拂晓,明军向平壤城发起总攻。上百门百发佛郎机一同向平壤城开火,守城日军被炸得伤亡惨重,就连日军主将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了。之后,明军炮火又开始逐个轰击平壤城内的各处要塞,而后攻城部队开始攻城。小西行长率守城日军拼死抵抗,他们依托高大且坚固的平壤城墙,以地形优势,用火枪和弓箭形成了一道火力网,同时用煤油焚烧明军攻城云梯。经半日激战,临近午时,明军攻克平壤城北制高点牡丹峰,歼灭日军两千余人。平壤城内日军闻讯,知道平壤守不住了,顿时乱作一团。这时李如松下达军令,严令全军,定要于午时攻克平壤,否则军法从事。明军将士蜂拥而上,无后退者,火铳营和虎蹲炮也推进到了城墙底下,实施近距离射击。李如松在作战时,战马被日军火枪击中,自己也掉入了壕沟之中,他随即一跃而起跳出壕沟,挥刀向前,换马再战。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的头盔,亦被日军火枪击中,他也毫无惧色,像哥哥一样奋勇直前。午时,一千名来自浙江的戚家军及辽东铁骑,化妆成朝鲜军队,利用日军麻痹轻敌之机,一举攻上平壤南门芦门城楼,砍掉了日军军旗,换上了明军军旗。之后,明军从这里不断上城,欢呼震天,城头日军闻讯,纷纷逃窜。不久,平壤西北七星门亦被明军火炮轰塌。小西行长当时正在平壤西门普通门督战,听闻南城门已被攻破,随即下令日军残军退入平壤城内各处土堡据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当初日军在攻占平壤后,为了便于防守,先后在城内修建了大小不一的几十座土堡,现在,小西行长正带领着日军残余主九千余人,龟缩在这些土堡内负隅顽抗。由于平壤城内道路崎岖狭窄,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又猛烈密集,故而明军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见状,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果断下令停止进攻,而后三面围堵,独留南面大道。做完这一切之后,李如松又写信给小西行长。在信里,李如松明着告诉他,日军现在想守住平壤,那是办不到的,小西行长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带领城内的日军残兵撤出平壤。李如松表示,小西行长如果同意撤退,他可以放他们一条生路,不予追击。收到信的小西行长明白,以目下的局势来看,他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但小西行长还是比较谨慎的,天黑后,他先是派出探子打探了一番,见果无明军拦路。才趁着夜色率军突围。日军一路坦途冲出城外后,看见了挡他们面前的大同江,所幸时值隆冬,大同江面全部冰封。于是日军先头部队迅速通过,后面的大队日军喜出望外,也争先恐后地过江,因为赶着逃命,所以这时日军人马毫无秩序,乱作一团。正在此时,早已埋伏好的明军火炮部队突然开火,江上的冰面顿时被炸开无数条口子,进而导致冰面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江水里喂了鱼,那些侥幸逃上岸的,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就成了岸上明军骑兵的刀下亡魂。小西行长仅率领少部分轻骑兵一路狂奔,路上还被明军多次截杀,最后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才狼狈退回黄海道。这一切,当然都是李如松的手笔,小西行长被李如松耍了。此役,就是万历援朝战争中著名的平壤之战。平壤之战,前后歼灭日军万余,自此,明、日、朝三国皆知李如松之名。

平壤之战后,侵朝日军全线溃退四百余里,平安、江源、黄海、咸镜四道日军,以及驻扎在开城的日军,纷纷弃城南逃。李如松进入朝鲜仅一月有余,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之地,至此,已收复二都五道。随后,李如松剑指朝鲜王京汉城。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正月二十四,明军副总兵查大受率领的一支三千人的侦察部队,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诱敌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双方发生激战,最后明军取胜。加藤光泰在战败后,立刻上报汉城日军总部。汉城的日军第六军总指挥小早川景隆,误以为来的是明军主力的先锋部队,他决心在明军主力到来之前,全歼明军的这支先锋部队,给明军以当头棒喝。于是小早川景隆先后调集第六军团主力,以及第三与第九军团各一部,共三万六千余人,将查大受所部困于汉城城北一百里处的碧蹄馆。查大受麾下三千铁骑,为辽东精锐,皆备有三眼神铳,故而日本人想吃掉他们,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靠着火器优势和以命相搏,以及周围闻讯而来的小股明军援兵,他们与日军血战了一昼夜。第二天,李如松与副将杨元,率两千援军赶到,随即猛攻日军左翼。此时的日军也已到了极限,小早川景隆见到李如松的帅旗,以为是明军主力来了,恐惧之下罢兵而去,撤回汉城。这一战,被称为碧蹄馆之战。此战,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首日军一百六十七人,日军方面,可以查到名字的武将死了十五个。

碧蹄馆之战后,日军失去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汉城里的十二万日军,面对城外的三万明军, 竟然再也不敢出战,而明军兵力有限,也无法强攻。就这样,你不动手,我也不动手,双方在汉城僵持着。终于,这种僵局在两个月以后被打破了,打破它的人,是李如松。原因很简单,李如松找到了日军的粮仓。李如松通过探报得知,汉城日军的粮仓就在龙山,在得到这个情报后,李如松立即找来查大寿与弟弟李如梅,命他们二人率七百敢死队夜袭龙山,是役,明军一举将十三座粮仓里的数十万石粮草全部烧毁。失去了军粮的日军深陷困境,再加上当时瘟疫流行,日军伤亡日多,丰臣秀吉遂与明朝达成停战协议。日军撤出朝鲜,并归还被俘的朝鲜王子。此后,李如松先后收复汉城与庆州。之后明军留兵一万驻守朝鲜,李如松率东征军主力归国。李如松回国后,以战功被明神宗加封为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7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归老,明神宗不顾百官反对,坚持以李如松承袭父职。李如松听闻此事,感激涕零,伏地不起,叩首再三,誓报皇帝知遇之恩。一年后的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8年)四月,塞外蒙古鞑靼部土蛮犯边,李如松以轻骑捣其巢,大破其众。没想到,他在之后率三千余骑出塞追击的时候中了埋伏,被数万敌军围困,李如松在今天的抚顺浑河一带力战身亡,终年四十九岁。一代名将,马革裹尸。对于李如松的死,明神宗深感悲痛。他下旨,将李如松的遗体归葬京城顺天府,并追封李如松为太子少保、宁远伯,赐谥号忠烈,为之立祠纪念。李如松的一生,正应了前人的那两句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