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学有术——李卫

(2022-06-03 10:54:11)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不学有术——李卫

李卫,清代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字幼玠,号恰亭。李卫为人不拘礼法,又不甚读书,然好机变,精权谋。李卫家中世代经商,家资豪富,到李卫这一辈儿,家中花费巨款,为他捐了个候补的从五品员外郎官职。也是李卫运气好,不久,兵部的员外郎出了缺,于是李卫就此踏入官场。后来,他在雍正皇帝的大力栽培下,逐渐脱颖而出,成了一代名臣。

而雍正皇帝之所以如此赏识李卫,也是有理由的。李卫在康熙末年走上仕途,担任兵部员外郎两年,后调任户部郎中,户部主管国家财政,也就是国库。当时主管户部的是一位宗室亲王,他利用职权中饱私囊,每收上来一千两的国库银两,他都要额外加收十两的费用。据这位亲王自己说,这是为了预防库银在运输中有所损坏,而加收的损失费,可实际上,这钱都进了他自己的口袋。对于这种灰色收入,李卫是忍不了的,无奈他再三相劝,这位亲王就是听不进去。于是李卫弄了个箱子,放在户部衙门的走廊上。在箱子上,他还别出心裁地写上了用处,说这口箱子里面,都是王爷赚的外快。这下,那位亲王臊得再也不敢乱收费了。后来,当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听说了这件事,他对李卫此举大加赞赏,并且开始和李卫接触。年深日久,李卫就成了雍正的心腹。

在古代,食用盐是国家的重要收入,朝廷明令禁止私人售卖,一直是由官府指定商家统一销售。但走私食用盐的丰厚利润,还是让许多人选择铤而走险,甚至出现了官商勾结贩卖私盐的情况。雍正登基以后,也很看重盐务,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重点培养李卫,来处理这盐务上的事情。就这样,李卫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这个差事对于李卫来说,可谓是恰如其分。李卫家里就是经商的,他又曾常年混迹市井,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他李卫都见识过。因此,虽然他没读过什么书,但对于人情世故,他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那些盐商的手段和心思,他都一清二楚,自有一本账在心里。故而几年的云南盐驿道当下来,李卫政绩卓越,这让雍正颇为满意。后来,李卫又升任云南布政使,主管云南全省财政,并仍兼管全省盐务。再后来,李卫就像坐了火箭一样一路窜升,先是浙江巡抚兼两浙巡盐使,再是浙江总督兼浙江巡抚。

在浙江任上,李卫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他的老本行盐务;二是捕盗;三是恢复浙江科举,四是修理松江海塘。浙江是产盐大省,食用盐走私尤为严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李卫上疏雍正,做了如下部署。一面以浙江海宁长安镇为中心,向外扩散,布置重兵,加强巡逻。此外,在苏州、松江、常熟、镇江四座城市,亦布下重兵,严密把守水陆各处关隘。在李卫的周密设计,以及雍正的大力支持下,一张无形的大网,很快笼罩了整个江南。浙江的食用盐走私生意,大部分全在一位姓沈的商人手里,沈家有快船几百艘,家丁数千人,曾经数次击败官兵。最终,在李卫种种措施接连不断的穷追猛打之下,终于将这位沈姓商人擒获,浙江的盐业市场 ,也随之恢复正常。当时江南多盗贼,雍正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捕盗事,李卫广布耳目,穿梭于茶楼酒肆,妓院赌场之中探听消息,有时,他甚至布衣小帽,亲自微服而行。经过李卫的一番治理,不数年,江南盗匪为之一清。浙江的反清氛围很浓,雍正一怒之下,停掉了浙江的科考。李卫为此多次上疏,苦心周旋,为浙江说了不少好话,雍正这才同意恢复浙江科举。李卫这个人,虽然平时脾气急躁了些,但对于读书人,他是很尊重的。他曾经多次慷慨解囊,资助浙江的贫苦士子,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参加科考。所以浙江的读书人,都很感念他的恩德。雍正因不满江南总督所修松江海塘工程,特地下旨将此事交由李卫办理。李卫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又四处奔走,不辞辛苦筹措资金,最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此后,李卫入朝任兵部尚书,不久又调任代理刑部尚书,雍正末年,李卫又奉旨出任直隶总督。李卫生来就是个硬骨头,当年他在户部任郎中的时候,他就敢顶撞主管部务的皇室亲王。如今纵然宦海沉浮多年,早已贵为封疆大吏,可是他的这不畏权贵的脾气秉性,却是丝毫未改。在直隶总督任上,李卫先后弹劾过大学士鄂尔泰的弟弟, 以及诚亲王府的护卫。正是因为李卫敢于直言的这份骨气,所以雍正屡次夸奖他,乾隆赐了他四团龙服。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五十岁的李卫旧疾复发,乾隆派遣御医为他诊治,但还是没能留下他,同年十二月三日,李卫病故。乾隆下旨,以总督之礼厚葬李卫,谥号敏达。在那个看重出身的官场上,李卫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他目不识丁,但却不学有术,用实在的政绩,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李卫在浙江任职多年,政绩卓著,官声甚佳,颇得民心。在李卫身故后,浙江百姓为了感谢他为浙江所做的贡献,集资为李卫及其夫人在杭州西湖畔建了祠堂,以表纪念。

多年后,乾隆在一次南巡途中,看见了这座祠堂,乾隆的反应颇堪玩味。当时,乾隆的脸色一下就晴转多云了。他表示,李卫素来任性娇纵,并不是什么公正纯臣,在浙江任上,也没有什么功德造福百姓。乾隆还指出,就算李卫现在还活着,自己也是要追究他的罪过的,他有什么资格建祠堂呢。随即,在乾隆的亲自督促下,李卫夫妇的祠堂被毁掉了。李卫确实傲了些,与同僚多有不合,雍正也多次告诫他,让他多读些书,学会修身养性。至于说,李卫在浙江任职的时候,素无功德于民,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其实,这些都不是乾隆翻脸的主因,究其根本,还是李卫在百姓中的人望,触了乾隆忌讳。因此,才有勃然毁庙之举。乾隆贵为天子,一言九鼎,固然可以决定当时清政府对李卫的主流评价,但他管不住悠悠人心,也管不了千秋史笔。李卫是好是坏,百姓自会衡量,青史,自有公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