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赋到沧桑句便工——蒲松龄

(2022-06-03 11:15:49)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赋到沧桑句便工——蒲松龄

蒲松龄,字剑臣,号柳泉,清代山东济南府淄川县(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蒲松龄家,祖上以科举兴家,亦为书香门第,鼎盛一时。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幼读诗书,以博学多识闻名乡里,后因科举多次不第,遂转而经商,由是渐有家资。在赚钱的同时,蒲槃也没有放弃自己心中对于功名的追求,平时一有闲暇,他还是喜欢读书。此外,蒲槃还著重培养自己的四个儿子,不惜花重金聘请名师教他们读书,希望他们能够完成自己未竟的理想,在科举之路上有所作为。在这四个孩子里面, 最聪明的就是老三蒲松龄了,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而蒲松龄青年时,也确实在读书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蒲松龄出生时,正值明末乱世,天灾频繁,兵祸日多,百姓苦不堪言。当时那个世道,别说经商了,作为普通百姓,能保条命就不错了。蒲家本来人口就多,又缺乏有效的谋生手段,以前虽然有些积蓄,但一段时间下来,也就见了底了。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蒲松龄依旧大放异彩。他十八岁成婚,十九岁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试均为第一,最终成功考中秀才,并得到主考官山东提学佥事施闰章的赏识。这时的蒲松龄名震山东士林,人目之为神童,可谓春风得意,似乎蟾宫折桂,举手可得。就连蒲松龄自己,也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他踌躇满志,放眼望去,只觉前程一片锦绣。

可命运,似乎在拿蒲松龄开玩笑,他的好运气,就仿佛都已用光了一样,上天再未垂青于他。自二十一岁乡试落榜,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蒲松龄屡败屡战,奈何终其一生,都未能再前进一步。在七十多岁时,朝廷可怜蒲松龄的一片痴心,才给了他一个监生的资格。后来蒲松龄过生日,穿上监生服饰,坐在太师椅上,让儿子找人,为他画了幅画像。蒲松龄此举,算是给了自己一个安慰,也给了自己那破灭的理想,一个交代。

青壮年时期的蒲松龄,大多数时间专心科举。其间以种地为生,收入微薄,多年下来,最后甚至弄到了家徒四壁的境地。妻子刘氏甚是贤惠,倒不曾有过怨言,只是一门心思操持家务,可还有几个孩子要养,这就比较棘手了。为了多赚些钱维持家人生计,蒲松龄不得不出去找事做。他先后做过大户人家的教书先生,以及知县、知府等基层官员的幕僚,这一干,就是二三十年。后来年岁大了,家中也宽裕了些,蒲松龄才回到家里,准备过晚年生活。

晚年的蒲松龄,主要做两件事,一件是接着考科举,还有一件,就是写《聊斋志异》。考科举的事,我们前面说过了,现在,说说《聊斋志异》。除了读四书五经以外,蒲松龄还有一大爱好,就是看闲书,也就是传奇话本之类。暮年的蒲松龄,看着镜中两鬓斑白的自己,不禁百感交集。他也明白,科举功名,这辈子是没指望了,自己现在还在坚持,也只不过是为了心中那点不甘罢了。但人活一辈子,总得留下点什么,才不算白来一趟。蒲松龄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从家族的长辈那里听来的,那些缤纷而神密的传说故事。至此,蒲松龄有了新的目标,他下定决心,在自己告别这个世界之前,要把这些故事结集成书。于是在没事的时候,蒲松龄就拿着烟袋,在路边支个茶摊,请过往的行人喝茶,让人们讲几个故事给他听。蒲松龄的书房名叫聊斋,他就是在聊斋里日复一日,奋笔疾书,才有了后来的《聊斋志异》。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下笔如神,变化万端。有时,他会感叹自己一生蹉跎。他说自己是怀才不遇的叶生,半生沦落,非战之罪;在《司文郎》中,他还嘲笑那些考官有眼无珠,是一群盲鼻。有时,他也会借动物以喻世情。在《狼三则》中,他就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比喻成狼。在《窦女》中,他则直抒胸臆,狠狠地批判了那些薄情寡义的花花公子负心汉。然而更多的时候,他还是更喜欢为自己虚构一个美丽的梦境,幻想着自己能有一个红颜知己,比如婴宁、织女、小倩、西湖龙女等等。在蒲松龄眼里,他笔下的这些神仙精怪,要比现实世界中的人善良得多。

《聊斋志异》全书共二十四卷,有大小奇闻异事五百余篇。但在蒲松龄在世时,他虽然已经完成《聊斋志异》的创作,这本书却并未正式出版,原因也很简单,蒲松龄没钱出书。要是放在现代,以蒲松龄当时在山东的名气,出书这点小事不用他自己操心,自然会有出版社找上门来替他谋划,他还能赚点版税什么的。要不怎么说蒲松龄生不逢时呢,在他的时代,出书全都是自费的,你就是大文豪,也得自己掏腰包。出一本书怎么着也得几百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几万人民币,可蒲松龄家这时才刚刚达到温饱线,面对如此巨款,他实在是无处措手。就这样,一直到蒲松龄七十五岁逝世时,他也未能见到出版的《聊斋志异》,这位一生坎坷的老人,最终只能带着满腔遗憾,离开这个世界。临终之际,蒲松龄还叮嘱家人,一定要在他的棺材里,放上一本手抄的《 聊斋志异》。让人欣慰的是,在蒲松龄身后的乾隆年间,他的《聊斋志异》终于得以出版。原来,因为蒲松龄文采很好,所以在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甚至全书完稿以后,都有不少朋友来找他借这本书去读。在这第一批读者里,有很多人都对此书爱不释手,他们纷纷笔录誊抄,以流传后人,因此,《聊斋志异》有许多抄本,得以留存。最终,在乾隆年间,这本书的价值逐渐被书商们看到,这才得以正式面世。这时,蒲松龄已经过世几十年了,但我相信,如果蒲松龄看到这一幕,他也必然是高兴的。蒲松龄这辈子饱经风霜,几乎没过过舒心日子,但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聊斋志异》的光彩夺目。古人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用这句诗来形容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却也恰如其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