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长孙皇后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祖籍洛阳,小字观音婢,真实姓名史书无载(因为长孙皇后没有名字,所以下文我统称她为长孙氏),她是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与前朝北齐宗室女高氏之女,唐代名臣长孙无忌胞妹。长孙氏一族本属鲜卑,后在北魏孝文帝改汉化革时,被赐姓长孙,自此其家遂以以长孙为姓。长孙晟擅骑射,在奉命出使突厥时,曾经陪突厥可汗行猎,一箭双雕,突厥甚敬惮之。后突厥屡屡南侵,让隋文帝杨坚甚为头痛,又是长孙晟献计离间突厥各部,此举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隋朝的边患。后来长孙晟去世,长孙氏的母亲高氏,随即被长孙氏的异母兄长赶出家门,高氏带着一双儿女流落在外。长孙氏的舅父高士廉,见妹妹一家落魄至此,于心不忍,便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居住。长孙氏自幼聪明伶俐,高士廉很疼爱这个外甥女,不仅让她和家中子弟一起读书,还聘请专人教她女红针线等事。长孙氏之父长孙晟活着的时候,曾经与唐国公李渊,有过儿女间的婚姻之约,可惜此后不久,长孙晟就过世了。长孙氏十三岁那年,在舅父高士廉的主持下,依照前约,嫁给了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在长孙氏婚后回门的时候,高士廉的妾氏张氏,曾经在长孙氏居住的房子外面,看见过一匹高头大马。高士廉因此请人占卜,占卜的人说,住在这所房子里的人,是大贵之命。
此后不久,高士廉与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便先后辞世。夫妻俩刚刚服丧期满,还没从悲伤中缓解过来,李渊就被隋炀帝杨广任命为太原留守,李渊把家眷留在河东,交给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照看,只带着李世民夫妻前往太原任职。作为李渊身边仅有的儿媳,这时的长孙氏,自然承担起了李家当家主母的重任,十七岁的她做得很出色,往来应酬无不妥帖。隋末天下大乱,隋炀帝逃往江南,李渊也乘势而起,取河东、下长安,李渊先是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之后不久便受禅称帝。李渊为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并册封长孙氏为秦王妃。
自从成为秦王开始,李世民衣不解甲、马不卸鞍,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为李唐定鼎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正所谓功高镇主,李世民的功劳与他在军队中日益增长的威望,引起了他父亲李渊,和同母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强烈不满。于是朝中逐渐形成了以李世民为首的军功阵营,和以李渊为首的帝党阵营,建成、元吉两人在李渊的支持下,屡屡与李世民爆发冲突,李渊有时甚至亲自上阵。在此种危险局面之下,李世民本人又长期征战在外,幸好家里这摊事,还妻子有长孙氏为他料理。长孙氏侍奉公公李渊比从前更为周到,对李渊后宫的各位嫔妃,也是极尽礼数,从而为李世民稳住了后方阵脚。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命尉迟敬德秘密召回在外的程知节、房玄龄等人,长孙皇后不放心,特地让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陪着尉迟敬德一起去。事变当日,长孙皇后更是亲至玄武门慰劳三军将士,还亲手为将士整装。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册封长孙氏为皇后,并以其子李承乾为皇太子。做了皇后的长孙氏越加端庄典雅,在照顾李世民的生活起居上,也更加细心。李世民坐上皇位后不久,就生了一场很严重的大病,长孙皇后衣不解带,昼夜悉心服侍丈夫。在此期间,她曾经暗藏毒药,说李世民如果有事,她也绝不独生。李世民病愈后,听说了这件事,很是感动,从此对待长孙皇后更加敬礼。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不喜铺张浪费,对众位皇子及自家眷属更是要求严格。李承乾做了皇太子后,东宫的日常用度,一向由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掌管。遂安夫人总认为东宫的器物还不够,为此多次在长孙皇后面前请求增添,长孙皇后告诫她说:“大丈夫在世,最应该担心的,是不能立德扬名,而不是自身的物质享受。”长孙皇后的兄长长孙无忌辅佐李世民多年,在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李世民登基后,多次有让长孙无忌为相之意,均为长孙皇后所阻止。她认为长孙无忌身为外戚,富贵已极,不应再居宰相之任。
李世民身在军旅,脾气暴躁,而长孙皇后生性平和温婉,遇有下面人触怒龙颜的时候,她多为解救。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孙皇后与魏征之间的故事。魏征是贞观时期著名的直言敢谏之臣,曾经多次让李世民在朝堂上下不来台。一次李世民回到后宫,气哼哼地说:“早晚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乡巴佬。”这种场面,长孙皇后见过不止一次,她听到李世民这样说,就知道两个人一定又吵起来了。长孙皇后心里明白,以李世民的气度,他是不会杀掉魏征的,只不过是耍性子说说气话罢了。于是她连忙回到内室,换上只有庆典时才穿的礼服,向李世民恭贺他得到了一位正直敢言的大臣,李世民被妻子这个举动逗乐了,气也就消了。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爱女长乐公主,与长孙皇后兄长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订亲,李世民在为女儿筹备办嫁妆的时候,超出了规定的额度。这时魏征这老头儿又来了,他让为,公主的嫁妆该是多少就是多少,李世民这样做不妥。魏征此举,再次惹怒了李世民,于是两个人又顶起来了。长孙皇后听说了这件事,立刻派人,给魏征送去了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去口谕,希望魏征能够一直保持这样正直的品格,不要改变。房玄龄因为过错被罢免回家,也是长孙皇后再三劝慰,李世民才把他召回来,再次加以重用。一天,李世民心爱的一匹马突然死了,李世民很生气,想要杀掉负责养马的人。长孙皇后以春秋时齐景公贵马而贱人之事相劝,使得李世民转怒为喜,养马人也就逃过一劫。无论是对待朝廷大臣,还是宫内服役之人,长孙皇后都能做到一视同仁。此外,抚慰、教诲各宫嫔妃之事,更是不胜枚举。内廷外朝对这个皇后都很服气,一致称赞她贤良淑德,堪为国母。
除了辅佐丈夫处理家事、国事之外,长孙皇后自己在文学上的艺术造诣,也颇为可观。她曾经手写《女则》三十卷,作为当时宫中嫔妃的行为标准,为世人所称道,可惜已经失传了。所幸她在某年春天,与其夫李世民同游长安上林苑的时候,见其中桃花灼然,留下过一首《春游曲》,此诗饱经沧桑,得以流传至今:
上苑桃花朝日明,
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
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
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
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皇后早年便患有气疾。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长孙皇后的生母高夫人与公爹太上皇李渊先后去世,长孙皇后遭受双重打击,因此旧病复发,卧床不起。李世民为此心急如焚,他下旨修复天下古寺名刹三百九十二座,希望以自己的这份大慈大善之心,来挽回爱妻的生命。无奈天不遂人愿,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七月,年仅三十五岁的长孙皇后,病逝于长安太极宫立正殿。对于妻子的撒手人寰,李世民悲痛异常,他下旨追谥妻子为“文德皇后”,葬于昭陵。按照制度,在长孙皇后下葬前,遗体须暂时放在她生前居住的宫殿里。李世民在宫殿旁边修建了房舍,使长孙皇后旧日身边服侍之人皆居其中,让这些人像皇后活着的时候一样,每日服侍于她。甚至在后来长孙皇后已经下葬多年的情况下,李世民依旧如此。于李世民而言,他这样做,要的,就是皇后还在自己身边的那种感觉。为了方便怀念妻子,李世民甚至还特地在宫内修建高楼,以望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