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乡土百科 |
民间舞蹈“加鼓通”亦称“打长板”,是山东著名的民间舞蹈之一,流传于平阴县孝直镇宋柳沟村一带,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2009年9月,“加鼓通”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鼓通”用打击乐伴奏,鼓点打法是击打鼓边、鼓心、闷鼓,舞者手持夹板与锣鼓配合边击边舞,一齐发出“加鼓通、加鼓通,加鼓、加鼓、加鼓通”的旋律,由此而得名“加鼓通”。 “加鼓通”起源于明末清初。对其原委说法不一,比较流行说,源于古时祈雨的一种仪式。古代老百姓总想过好日子,祈盼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滚滚,而又把美好愿望的实现寄托于上帝。据传:明朝崇祯年代平阴大旱,数月不雨,大地龟裂,禾苗枯焦,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当时赶上一位好县官怜悯黎民,亲自设香坛,求天祈雨,赈灾救难。他以北宋康王赵构被金国掳去,鞑子们让他赤脚站在烧红的几十盘鏊子上,赵构脚烙的疼痛难忍,不得不蹦跳腾挪,鞑子们观其狼狈相,欣喜若狂。上帝不斯忍心,大发慈悲,突降大雨,浇灭烈火,救下赵构的传说为模本 ,组织了惊心动魄的祈雨活动。其模仿形式为,该县官赤脚站在烧红的鏊子上,祈拜苍天普救众生,由于双脚烙的疼痛难忍,不住地蹦跳腾挪,但假装神色自若,并不断和身边的随从说笑逗趣。
县官为民请命的行为最终感动了上帝,遂命风神、雨神、雷神、电神速来行云布雨。霎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呜,狂风大作,大雨骤降,县官得救,旱情解除,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从此每逢天旱,群众便聚集起来,模仿着县官的姿态动作向老天祈雨,这便有了民间舞蹈“加鼓通”。据司鼓老艺人康永章(1928年生)回忆:那时祈雨的队伍很庞大,锣鼓领队,吹着羊角号、敲着锣鼓,中间一人扮成难民,手持“净瓶”(取水用)紧跟锣鼓队的后面,接着有十几人头戴柳条帽圈,手持长条形的五色彩旗,成双排行进。紧跟二男扮成开路鬼神,身背铜牌,手扶斜挂的青红棍。后面是大红轿抬着泥塑孙大圣。轿前有“加鼓通”舞队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边行进边表演。轿后面有盛大的銮驾队伴随(其中四男分别手持金瓜、钺斧、天镫、华盖。四女分别手持掌扇、提炉、符节、宫灯)。
接下来在平板上抬着一对“望天猴”。最后有一套锣鼓队压阵。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鼓通”这种民间艺术形式, 在祈雨的基础上,逐步演变成节日民间扮玩活动。 “加鼓通”的表演形式为:以三人为一组,其中“县官”(亦称引子)一人,小花脸扮相,头戴圆翅纱帽,卡夹鼻胡、穿大红官衣,两串铜铃十字披挂,大红彩裤,黑快靴。右手持芭蕉扇,左手握毛巾或一束柳条。“县官”左右有两名“随从”(亦称腿子)头戴皂隶帽,穿蓝色素箭衣,外扎腰箍、蓝色彩裤、快靴,手持“夹板”。“夹板”是用两根长100厘米、宽6厘米、厚1厘米的竹蓖制作,每片上端85厘米处用火烘烤,各向内弯成90度弧形,两竹蓖顶端2厘米处钻孔,用细牛皮绳连在一起,上端安装两个弹簧大红绒球,在竹蓖内侧相等的位置上各安装3个核桃大小的铜铃,外侧相等处位置拴红穗。随锣鼓节奏两板抖动,既是道具又是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加鼓通”动作刚健、变化敏捷。“县官”的动作有“盖扇盖巾”、“加古步”、“绕腿步”、“拍地跳”、“撅胡”、“伸脖”等。左右随从(腿子)的动作有:“后踢步击板”、“丁点步击扳”、“前踢步击板”。 “加鼓通”既可在行进中表演,也可在场地表演,人数不限,表演时1组、3组、5组、7组、9组、12组皆可,每组有一名“县官”、两名“随从”组成。表演时以组为单位,各组之间的行进路线和方法以及动作的顺序均无定规。开始时“县官”均须做“才才才”做法是:
右腿直立做左“端腿”,右手握扇举至头上方,左手握巾手心向上,抬至左前,右脚每拍原地跳一下,落地时膝稍屈,同时双手每拍做一次“里腕花”。“随从”则原地做“丁点步击板”,共做8拍。然后各组同时由“县官”带着两名“随从”,始终保持倒三角的位置即兴组合动作。两名“随从”位于“县官”的身前两侧,交替与“县官”逗趣,由于“县官”在表演时的随意性很强,所以两名“随从”要随机应变,你高我低、你俯我仰、进退则随之默契配合。如“县官”居高冲“随从甲”瞪眼做“背手撅胡”或伸缩脖子时,“随从甲”顺势撤步蹲身,双手击夹板仰头与“县官”二目相对的模拟其面部表情动作。此时“随从乙”则在“县官”的另一侧看着他们表演,同时做“前踢步击板”或“丁点步击板”与其呼应。然后“县官”再返身与“随从乙”相逗,“随从甲”再做“随从乙”刚才的动作。当“县官”向上跳起时“随从”则下蹲,“县官”蹲下时“随从”则立起。两“随从”始终每拍合击一下夹板,双手的位置要随“县官”的动作上下左右的移动。 “加鼓通”在平阴县流传广泛,能舞之人众多,因而形成了表演形式多样化,风格也多样化。如当年扮演“县官”的第二代传人杜衡茂表演时就曾“飞脚”上桌,在一平方米的桌面上进行表演,两个“随从”在桌下与其呼应情绪奔放,围观者无不声声叫绝。第三代传人宋登发(生于1925年)表演的“县官”纯朴大方动作利落,在表演中前后左右变化多端。第四代传人王更新(生于1952年)他扮演的“县官”动作刚健舒展,广收前人所长,不断创造更新。对“加鼓通”在动作、技巧等方面有许多新的发展,加进了大幅度的跳跃动作,并不失原舞的风格特点。
而宋义金(生于1955年)表演的“县官”动作敏捷、节奏极快、双手动作走向小巧,肩、胸、腰、胯扭动灵活多变。特别在“撅胡”动作上做了较大发展,其中有“耸肩撅胡”、“背手撅胡”、“扭臀撅胡”、“甩扇撅胡”、“跨腿撅胡”等,加强了与“随从”的情感交流和情绪抒发,突出了滑稽风趣的性格。 “加鼓通”自明末清初形成以来,伴随着历史的沿革和民俗活动的延续,世代相传。解放前,平阴就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汇河边咚咚咚,家家户户加鼓通;柳沟村不害臊,大人小孩子蹦蹦跳。”由此可见,这一活动的兴盛。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这一民间艺术得到发展与创新。20世纪60年代初,专业舞蹈工作者曾深入平阴宋柳沟村学习“加鼓通”,并以此为素材,重新构思创作了民间歌舞《看庄稼》,保持了原民间舞夸张诙谐而又敏捷的动作特点,增加了幽默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加之独特鼓点的插入,把3个农村老汉丰收时节的喜悦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该舞于1965年由山东代表队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出,博得观众热烈欢迎。在农村演出更是备受喜爱,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共鸣。
80年代中期,平阴县文化馆以“加鼓通”为素材创作演出了三人现代舞《双脚踏上幸福路》,在济南市舞蹈调演中获得创作表演二等奖。 20世纪90年代,“加鼓通”这一民间舞蹈,随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变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在农村广泛演出,同时也受到工厂职工的喜爱。平阴玛钢厂学习了这个节目,成为9组27名演员表演,表演时几组演员动作统一,有分有合,分时仍保留了3人组舞的特点,3人一起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合时则从广场调度上丰富了队形的变化。在道具运用上以大折扇。取代了芭蕉扇。使这一民间舞蹈焕然一新,他们在参加第二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及“91”国际旅游日大型文艺演出中受到热烈欢迎。1992年春节,他们又参加了北京龙潭湖花会大赛,荣获优胜大奖。平阴县文化馆,为使民间舞蹈“加鼓通”后继有人,他们从娃娃抓起,在本县孝直镇宋柳沟小学、平阴县龙山小学排演了“加鼓通’,并在济南市民间舞蹈会演、山东省电视台剪子、包袱、锤栏目、山东省99’国庆民俗文化博览会等进行了表演,受到好评。 进入21世纪以来,平阴县文化馆业务干部邵邦森、郭文明,先后为平阴人民银行、平阴农业银行、平阴县老年体协、孝直镇焦柳沟村等单位排演了民间舞蹈《加鼓通》,深受群众喜爱,并在市、县民间艺术表演赛中荣获一等奖。2014年9月,平阴县老年体协《加鼓通》表演队,在省市专家孙丽、段怡秀指导下,由邵邦森执导并主演的民间广场舞蹈《加鼓通》,代表山东省参加了中国文联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广场歌舞大赛”并荣获金奖。
1998年“加鼓通”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2007年4月中央电视台以“老少加鼓通”为题,录制了专题片,在央视七套《乡土》栏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后省、市、县多家电视台、各大报纸争相报道。
李庆余,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人,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联党组书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当代文学院院务委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济南市新闻摄影协会理事。50多年来,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文学、文艺和新闻作品2000多篇,200多万字,著有《真情集》《春秋记忆》《悠悠乡情》《流年碎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