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乡土百科 |
春节曲艺节目《渔鼓书》 李庆余 2006年,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群众钟爱的平阴渔鼓被济南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阴县孔村镇郭柳沟村渔鼓第十九代传人朱仕年一生学渔鼓、说渔鼓、研究渔鼓、传承发展渔鼓,为这笔文化成果付出努力、做出贡献。 渔鼓来历 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歌。平阴渔鼓源于道教,属全真教龙门派“柴门弟子”。据平阴县云翠山南天观记碑载:“平阴南天观始建于南宋淳祐11年,全真教第二代弟子牛志淳、郭志仙、周志方、赵志右四人“凿坚凿璧,身服劳苦,殆无虚日。”后有“乡之善士出资,成此伟观。”元至大四年(1311年)建成此观后,又安宝像(丘真人像)其上。平阴南天观曾一度被誉为中国北方道教的四大观之一(北京白云观、济南长春观、邹县峄山长青观、平阴云翠山南天观)。由此可以看出,14世纪初,平阴地区伴随着道教的兴盛,渔鼓得以广泛流传,至今已传承了七百多年。在七百多年的历史沿革中,渔鼓从道士的“唱道情”逐渐演变为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的一种说唱形式,在黄河岸边平阴大地扎根繁衍,历经十几代民间艺人的辛勤努力,平阴渔鼓逐步形成了有板有眼、有曲有牌、演唱规范、日臻完善的艺术形式。 清末民初,平阴渔鼓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出雅号“独霸山东的小胡椒”李何君等众多著名渔鼓艺人。解放后平阴一带经济发展,政治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渔鼓作为曲艺的“轻骑兵”很快得到发展。1964年平阴县成立了曲艺队,演唱渔鼓的艺人发展到10多人,一年的听众达几十万人次,渔鼓书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朱仕年重出江湖,拎起他心爱的渔鼓开始了“跑坡” (在农村、厂矿、集市和物资交流会、庙会上演唱)生涯,除演唱传统长篇大书外,还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老调新词自编自唱,讴歌新人新事新思想,曾多次在省市县文艺汇演中获奖。2007年4月12日央视七频道《乡土》栏目播出了朱仕年演唱的平阴渔鼓专题片。 拜师学艺 朱仕年从小就着迷于渔鼓,村里每逢来了说渔鼓书的,他都是第一个到场,最后一个退场,听起书来聚精会神、如痴如醉,一部书说个十天半月,他天天到位,场场不缺。说书的去了张家村,他就到张家村去听,去了王家屯,他就到王家屯去听。上学期间,他还逃学到附近的孔村大集、孝直大集、石横大集上去听,时间长了,与说书的老师建立了感情,成为忘年之交,老师有了好吃的好喝的,总是让他吃点喝点。朱仕年在村里经常模仿艺人的说唱表演,七八岁时就学会了渔鼓的部分唱腔和戏段,十多岁的时候自己就用葵花杆筒或竹杆筒蒙尿泡皮做渔鼓,用木头片做简板。乡亲们见他脑袋灵,记性好,嘴巴好使,都夸他是块说书的材料。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朱仕年的家乡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遭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庄稼歉收,生活无着,父母多病,妹妹年幼,朱仕年又适逢19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为了给他找个饭碗,讨个称心如意的媳妇,就把他送给平阴县平阴镇南门村渔鼓第十八代传人邢永胜师傅那里当了徒弟,老师给他起了艺名叫朱元庆。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朱仕年有了老师的关心和教诲,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白天跟老师学渔鼓的手、眼、身、法、步,晚上就读书背书,每晚都要学到深夜。按照渔鼓艺规,每个徒弟要学五六年才能出徒,但朱仕年天赋好、记性好、悟性好,加上原来学渔鼓的基础,很快学会了《金鞭记》《刘公案》《五女兴唐》《杨家将》《侠义传》等十几部书目,每天开书,老师都让他登台亮相,说上一节。 朱仕年说起书来有板有眼,有腔有韵,做派端正,表演得体,时常赢得听众的喝彩。邢永胜老师非常开明,认为徒弟学艺成手就应该打破常规,让其远走高飞,独立发展,于是,在朱仕年学艺一年半的时候就让其单挑门户了。1964年平阴县成立了曲艺队,朱仕年积极报名参加,在曲艺队里又结识了高庆海、高福来等艺友,并虚心向他们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很快形成了“柴门”独特的艺术风格。 “跑坡”说书 1965年,县曲艺队因故解散,朱仕年回到村里当起“土里刨食”的农民,每天都在生产队里干活,干一天活能挣5分钱,他想,靠工分过上好日子难啊!自己有艺术,有挣钱的门路,何必捧着金碗讨饭吃。于是他与生产队里签订了交钱买工分的合同,和孔元顺、赵元江、曲振江、吕瑞卿等一些说落子、坠子、山东快书的艺人一起到本县和济宁、菏泽地区“跑坡”。一天下来,每人能分到五六元钱,跟农民工钱相比,算是发了一笔“渔鼓”财。 改革开放后,朱仕年通过镇文化站到县文化局办理了演出证,获得了民间艺人演出资格。据他回忆,1979年是最得意、最忙碌、最发财的一年。那年春天,邀他说书的应接不暇,只好一天三开场,上午在肥城县石横大集上说,下午到肥城矿务局高余煤矿上说,晚上再到附近的衡鱼村里说,一年说了450多场,有时一天能挣到一辆大金鹿自行车的钱(那时的价格153.6元)。朱仕年说书发了,成了全村第一个万元户,他翻盖了六间北屋,重修了大门、院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特别是后来朱仕年与楚云香通过“渔鼓相恋”而喜结伉俪,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在从艺的道路上,朱仕年不自满、不自足,不拘泥于吃老本,善于潜心研究,推陈出新,追求更高的艺术品位。他经常对传统书目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立足于用渔鼓艺术,传播民族文化,说唱历史故事,讴歌民族英雄, 鞭挞丑陋邪恶,弘扬民族精神,陶治人们情操,激发爱国情感。他为了丰富宣传内容,提高艺术层次,增强宣传效果,精心把《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大刀记》《烈火金刚》等优秀小说改编成渔鼓书,改编后的新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加受到听众的喜爱。同时,他还紧跟形势,围绕中心,应时创作一些歌颂党、社会主义、新中国、改革开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技卫生知识,宣扬真善美,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好人好事等方面的新节目、新段子。1996年在首届山东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曲艺比赛中,他演唱的《劝世良言五字歌》荣获铜奖。2001年在首届济南市农民文艺会演活动中,他演唱的《捐款》获得二等奖。另外,朱仕年还被选为县曲艺协会名誉主席,被市曲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在曲艺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邀请他出去演出的人越来越多,常年除在本省、本市、本县经常演出外,2006年还有幸被邀请到广西南宁演唱了六十多场次。 收徒传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朱仕年就打算收几个好徒弟来发展壮大渔鼓的演艺队伍。朱仕年说:“其实学渔鼓并不难,稍有点文化知识,五音全的人,三天即可学皮毛,一年半载就能学个八九不离十。但是要学到大成就得下点苦功夫。如果学的人多了,大家可集体演出,搞个渔鼓群唱,或者配用弦子一起伴奏,渔鼓才能发扬光大。” 然而,他的收徒之路却是布满坎坷。朱仕年收的第一个徒弟姓吕,其父是一位说书的艺人,天赋不错。跟他学了近两年,技艺很是长进。就在朱仕年大感欣慰之时,这位徒弟却因爱情受挫自杀了。朱仕年的第二个徒弟比自己还年长。朱仕年说,教他只是因为他对这门艺术情有独钟。老人学完后回了老家,也许茶余饭后他会拿出渔鼓来消遣一下,自娱自乐而已。第三个徒弟是谷志福,活学成了,却远走高飞,跑到了外地去,至今没给朱仕年个音儿,朱仕年提起这事心里就难受。2007年,他又收了第四个徒弟,是本镇蒋沟村的周长才,这个徒弟热爱渔鼓,素质不错,学习刻苦,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技艺长进很快,基本能单挑门户了。 2012年2月8日是朱仕年大喜的日子,这天在他家举行了收徒仪式,周长才、谷志福、郝召玉、王笃浩宣读了拜师词,渔鼓书有正式传后人。2018年8月28日,朱仕年在家举行“六十年从艺收徒”仪式,曲师大的贾丽娜教授、王敏、谷志英、王立柱鞠躬认下老师,二十代传人已达七八人。2019年13岁的王圣兮又被朱先生收为徒孙,成为二十一代传人。朱仕年多年收徒传艺的夙愿实现了。 平阴渔鼓能够在黄河岸边得以流传,充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对这门民间曲艺说唱艺术的钟爱和情感。平阴渔鼓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它不仅为中国民间曲艺发展史学提供理论研究史料,而且也为中国曲艺教育学、民俗学等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不论现在还是将来,平阴渔鼓都是我国曲艺发展史中的“活化石”,具有非常重大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李庆余,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人,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联党组书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当代文学院院务委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济南市新闻摄影协会理事。50多年来,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文学、文艺和新闻作品2000多篇,200多万字,著有《真情集》《春秋记忆》《悠悠乡情》《流年碎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