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鲁迅《祝福》的艺术提炼方法——尹燕忠

(2016-03-10 19:46:24)
分类: 鲁学研究《鲁迅先生及作品新探

    高尔基曾经说过他在读福楼拜的短篇小说《一颗纯朴的心》时,觉得书中“隐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术”。高尔基说得“魔术”,实际上就是艺术提炼。我们已经探讨过这“魔术”、亦即艺术提炼的威力,现在探讨一下通向这个“魔术”的道路。

    生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斗争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是生活适应艺术,而是艺术反映生活。生活和斗争形式的多样性,决定艺术提炼途径的多样性。真正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其艺术提炼的途径也会不落窠臼。要把极其生动丰富、极其多样化的提炼途径,归纳为几种固定的程序、几种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有害的。

    那么,艺术提炼的途径,是不是神妙莫测、没有规律可寻呢?不是的。只要我们承认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那么,其中就一定有带规律性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规律凝固化和模式化。这样,我们研究艺术提炼的不同途径,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了。从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的实践经验看来,似乎有几种途径是常见的,我们姑且称之为:合成、开掘、生发、幻化。当然,我们不能说只有这四种,也不是说这四种提炼途径是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

    鲁迅说他的作品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说得就是一种合成的办法,也就是通过合成来进行艺术提炼的。

    让我们看看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吧。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就是用了好些成分合成的。鲁迅塑造祥林嫂的形象,有三个方面的生活依据。第一是鲁迅的一个远房伯母。她丈夫死了,自己带着儿子过活。后来儿子在“和房”(按:周家分致、中、和三房)代管事务,长住在那里。她很着急,说儿子同那边的闺女有了关系,儿子算是丢掉了。她早年常访问鲁迅的母亲、就是拄了一根竹竿,比她还长,神色凄凄惶惶地向人诉说她的苦难。可是,听的人要是同情她,批评她儿子几句,她就立即反驳说不是她儿子不好,回去还要对儿子说某某人讲他的坏话。久而久之,大家对她那一套话似信不信,也怕表示意见,只是“嗯、嗯”地听着。

    第二,作品中柳妈那句话,是一个年近五十的女人说的。她住在周家台门的门房里很久,很可能再嫁过。有一次,她对鲁迅的母亲说,再嫁过的女人,死后“在阴间里,还要用锯把身子解作两半”。

    第三,周氏第九世的祖坟在乌石头山麓,那里有个看坟人,他的儿子是给野兽吃了的。

    从上面这些片片段段的事实,我们可以窥见鲁迅是如何进行艺术提炼,如何进行“合成”的。

    鲁迅塑造祥林嫂的形象,直接取自生活的素材至少有五件:

1、祥林嫂的外形;

2、祥林嫂失去儿子的悲伤;

3、祥林嫂向人们诉说这悲伤时人们的反应;

4、柳妈的那句话;

5、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叼了去。

    先说人物的外形。原素材提供的只不过是拄了一根比自身还长的竹竿这么一点。移到作品中来,鲁迅在艺术细节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扩充和搭配。

    经过这样的艺术加工,人物形象有骨头有肉,血肉丰满了。

                   2016年3月9日安城《改革开放》写作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