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海燕》、《变形记》的艺术提炼方法——尹燕忠

(2016-03-10 19:45:40)
分类: 文坛诗话

     作家借助这些手法完成艺术提炼。有的用自然现象象征社会生活,有的用动物象征人类,有的用这样的生活场景暗示另外的社会生活。幻化的提炼途径,大量见之于神话、童话、寓言、幻想小说、散文诗等文学样式的创作过程中。作家在现实生活中领悟到某种生活和斗争的规律、某种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然后赋予这些规律、体验和哲理以某种特定的形象,在这个特定形象上凝炼、鲜明、集体地体现出来。毛泽东同志说:神话中所说的矛盾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相互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变化。”毛泽东同志这段话,对我们掌握幻化这一艺术提炼途径的实质和特点,很有启发。合成、开掘、生发这三种艺术提炼的途径,基本上按照现实生活的常态,也就是遵循“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来进行的,而幻化这种提炼方法,是“一种幼稚、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这就是幻化同合成、开掘、生发的区别。

     高尔基的《海燕》,早已是广大读者熟悉的名篇了。作品中写到海燕、海鸥、潜水鸟、企鹅,写到阴云、雷声、闪电、风、浪,总之是一幅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图。然而,这也已经是常识了:高尔基写的根本不是自然风物,而是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现实。他是写沙皇俄国的黑暗和腐败、内外矛盾重重,写革命形势一天天高涨,革命时机一天天成熟,写某些阶层的人们对革命的恐惧,写革命人民对革命风暴的渴望,写革命者对即将爆发的革命的欢欣,对胜利的确信。海燕,在人们心目中就是革命家的形象,“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就是对人民大革命的呼唤。正因为这样,当时俄国的广大读者都把《海燕》看成是革命高潮的宣言书,在俄国各大城市大量翻印,不胫而走。《海燕》写于一九零一年,一九零五——一九零七年俄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列宁把这次革命成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高尔基在《海燕》中所写的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而是当时俄国现实生活复杂的矛盾在他心中引起的主观幻想的变化。

     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幻化这一艺术提炼途径的一大特点,或者说一大优点,这就是它的高度凝炼和浓缩性,它的特殊的艺术概括力量。试想,《海燕》不过千字,却概括了当时俄国的现实生活面貌和趋向,假如用其他的提炼方法,是很难做到的。鲁迅的《过客》、《死后》,都属于同一类型。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名篇《变形记》,我以为也是通过幻化的途径进行提炼的。作品主人公由于职业习惯作用和生活重担的迫压,变成了一只甲虫。变成甲虫之后,连自己的父母和妹妹都嫌弃他。妹妹说:“对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我们一定要把它弄走。”等他死去以后,他父亲说:“让我们感谢上帝吧。”全家人如释重负,从此又开始他们“新的梦想和美好的打算”。马克思指出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他越是创造价值,他自己越是贬低价值、失去价值;他的产品越是完美,他自己越是畸形;-----”作品正是通过人变成甲虫,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以及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但是,人和甲虫之间是没有什么同一性的,人之变成甲虫,只是一种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是幻想的同一性,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变形记》对生活本质的揭露,不是通过形象地描写生活的正常形态,而是通过描写生活的反常形态来实现的,可是,它要比描写生活的正常形态更尖锐、更强烈。

                              2016年3月10日安城史志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