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说:“语言这种东西非下苦功夫不可,有志于创作的同志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获取创作素材,这是唯一的不竭的创作源泉。”
群众中的语言非常丰富,什么俗语、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歌谣、俚曲等都具有非常多义、多面的丰富性,很有艺术表现力。毛泽东说党八股像个瘪三,面目可憎,瘦得几根筋,没有生动表现力。好的语言从何而来,第一是从群众来,第二从书本中来。中国的语言大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毛泽东熟读24史、《鲁迅全集》、马恩列斯全集、四书五经、古诗词、四大名著等,鲁迅、老舍、曹禺、柳青、孙犁等老先生更是腹有万卷书,下笔如有神。
我省著名作家刘玉堂先生的书架上就有《安娜.卡列尼娜》、《百年孤独》、《白鲸》,他写《乡村温柔》长篇小说时就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开头且有创新。他从《史记》里学到了简练,比如他经常用“逐”、“乃”、“即”就很省事,他还从群众中学习语言,一切时新的,鲜活的语言都来自民间,第一手的语言是最靠得住的语言,永远不会雷同,也永远不会被起诉。鲁迅先生说:作家的本事在于当一般人还没那么说得时候,他比他们早说了一点,用新闻上话说就是:“说出别人想说而没说出的话。你说是么?
看刘玉堂先生的小说、散文、随笔就是有味道,土中寓洋,洋中有土,营养丰富。结论:提高写作水平,多学中外古典,多学群众语言。
2016年3月1日上午玫苑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