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制作冷制手工皂的过程中,都是手工在常温下制作,造成皂化反应的不完全也是非常常见的。这让不少喜欢自己制作冷制手工皂的朋友们禁不住很着急,也很困惑,不想自己付出心血的成果白白浪费掉。下面就针对热析液化,全果冻,出油出水,松糕现象原因及补救方法做下介绍。
热析液化现象
入模前看来是T了,但有极大比例的慢速分子还未与碱反应,静置后彼此接触机会少,又加上极小比例的反应放温不足以制造分子的热运动,于是出现反应几乎停止的状态。另外,有添加促进皂化反应激烈的添加物时若太早入模,容易因放热太剧烈而造成运动过度分子间更不容易结合。这情形是入模的早了。若液化现象严重可再次搅拌重新入模或热制处理(有乳类添加以不超过40度为原则)。
全果冻现象
真正皂化顺利的果冻需极高的温度且长时间(冷制手工皂配方不同所需时间也不同,但至少两三天以上)持续放热,放热中要注意温度不可散失,因高温产生结晶变化,在温度尚存时外观看似透明且皂体呈现较Q软状,温度降下后,皂中的水分子会随着热能的散失而蒸发部分,于是又回归原先的固化及色泽,这样的皂是反应的较彻底的,出模时的PH值也相对较低。但一般看到所谓的全果冻,很多是因入模太早,化学键结合还不够稳固,高温状态下键结再次断裂,加上高温导致分子运动过大,慢速的分子无法顺利结合,如不保温或保温不当,导致热能快速散失,水分蒸发不多,皂中含水量多,成皂分子数量却足以呈现轻度固化,脱模不易,皂化程度比热析液化好一些,所以出模后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渐达到皂化平衡,水分蒸发也较不容易。这样的皂若是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就容易氧化酸败。两个果冻现像状态一样,结果却大不同。可热制过以加强化学键的结合(有乳类添加以不超过40度为原则)。
出油出水现象
部分游离碱或游离脂肪酸未作出结合,大多是入模太早或保温不够仔细。通常出模时的PH值较高,这样的皂氧化速度也较快。可热制补救(有乳类添加以不超过40度为原则)。
松糕现象
皂分子结合稳固,但皂分子与皂分子间结构松散,入模不会太早,但保温工作不足而造成松散现象,配方中有速T的油也较容易发生松糕情形。热蒸处理即可。
不同临界点的皂化程度,出现的状态就不同,问题也多,相对的酸败机率就提高,除了上述常见的状况外,晾皂后容易吸潮的皂体也表示皂化程度不够理想,不过,是比上述情形好多了。不少人常常忽略了临界点的重要性,希望综合性的分析状况,能让皂友们对于"皂化"有另一层面的认知,不同的配方,要有不同的入模时间点,若是惯性手法操作,出问题的机率就提高,希望大家都能在制作冷制手工皂中享受到丰收的喜悦,避免挫败的失望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