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小妙招】张平平 || 深耕细作,静待花开大家好!很荣幸能在此与大家交流。在我的语文教学道路上,我始终坚信“深耕”是方法,“静待”是心态。今天,我想围绕“夯实基础”、“深度阅读”、“快乐练笔”、“分层教学”这四个方面,分享我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01.夯实基础——筑牢学生的“语文根基”
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试卷里接近百分之六十的分值都从课本里来的。如果课本知识不熟练,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的首要原则就是带领学生“死磕课本”,向课堂要效率,并用多种方式筑牢根基。
1. 每日朗读,养成习惯:我坚持每天布置10-15分钟朗读作业,内容涵盖课文、笔记、字词、语文园地等。我们不搞繁琐的打卡,家长签名即可。第二天早上晨读前先检查签名情况,未完成的同学利用当天课余时间补上。复习阶段,朗读内容就要提前做好计划,书本上下册每天朗读一个单元,至少循环朗读两遍。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学生目标明确,知道自己要读什么,就不会浑浑噩噩混时间了。
2. 高效抽查,激发动力:背诵检查我坚持亲力亲为,主要抽查背诵古诗词和课文中的经典段落。有老师很好奇,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抽查每一个学生。最开始我也想过让小组长来检查,但考虑到会占用小组长很多的课余时间。于是,每一个学期,我都是自己检查,合理利用时间就行。我们形成了“家中背熟,到校拿号,按号检查”的流程。学生提前在家背熟,到校准备好了就到我这儿来排队拿号,利用早读和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按号码依次完成任务。提前背完的学生可优先完成家庭作业,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的抽查讲究效率,每人不超过两分钟,在当天要背的内容里,我任意抽查一个段落或问一个知识点,只要能答对就可以过关了。
3. 精准默写,循环巩固:对于字词,我们采用“课前速默+周五综默”的方式。默写后同桌互查、及时订正。我将易错字词登记在册,后续默写中反复出现,加深记忆。在订正时,通常只要求错词订正3-5个,或给予“重默”的选择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02.深度阅读——构建师生的“精神密码”
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但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只爱看一些轻松幽默的漫画书籍,不喜欢看文学类的书籍。书籍就像营养品,单一的摄入肯定是不行的。
1. 精选书目,吊足胃口:我从“快乐读书吧”和教材延伸。阅读单元,我会向学生介绍这些作者的人格魅力、创作背景,以及一些与书籍内容有关的影视片段,吊足他们的胃口,顺势推荐相关书籍,并从中选一本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作为本学期共读的书籍,例如《城南旧事》《中国民间故事》《小英雄雨来》《西游记》《童年》等。
2. 计划共读,示范批注:选好一本书后,我们约定用3-4周共同读完。根据时间做好计划,每天至少要读几章。课余时间,走进教室,总能看到孩子们手捧书本,认真阅读。我偶尔会走过去,问一问阅读的进度,谈一谈对这一部分的感悟。我没有让孩子们摘抄好词好句,怕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但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要求他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拿着笔做批注。我将批注分为三个梯度给学生示范:初级(圈画、标记,标记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或让你感触最深的部分);中级(做批注,在相应的句段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或疑惑);高级(写自己的收获和感悟),真正让“不动笔墨不读书”落到实处。
3. 分享展示,深化思考:每周固定的读书分享会,我从示范开始,逐步过渡到学生主导。周一和周三下午课后延时就是读书分享会。最开始是我给他们做示范,朗读我喜欢的段落,说一说喜欢的原因,展示我自己做的批注。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模仿老师,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大家交流自己喜欢的情节或一些描写生动的语句。为了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思考的阅读,我们会进一步探讨人物的内心、作者的写作目的。一本书完成后,我们会有一个成果展示,形式不限,孩子们自己选择:可以画人物关系图,也可以是梳理整本书情节的思维导图,可以设计人物名片,还可以续写或仿写……
每一个学期跟孩子们共读一本书,是我跟他们关系最融洽、最亲密的时候,我们会交流读课外书的感受,会互相推荐书目,会交换各自喜爱的书籍。这应该就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精神成长吧。
03.快乐练笔——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
我坚信“小练笔”是通往习作自由的桥梁。我们班每周至少有3次小练笔,分为课后习题、语文园地训练和生活随笔三类。
1. 及时反馈,生生互动:练笔的生命在于反馈。我创造性地采用“小组初评-教师复评-集中反馈”
的模式。课后小练笔和语文园地的读写训练我通常是在课堂上留10分钟左右完成。完成后,我再进行任务分配。每一次安排4个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每个小组阅读批改15份左右,小组成员阅读完,根据评价表将小练笔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类,并写出理由或修改意见。优秀的练笔小组要写出理由,并圈画出特别出彩的地方;良好的至少要给她提一条修改意见;一般的就是要大面积修改或重写的,也要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我最后把关,检查孩子们给的意见是不是很中肯,修改意见恰不恰当,看看大部分问题出在哪里。,并在课堂上集中解决共性问题。
2. 大力夸赞,树立信心:我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会朗读优秀练笔的精彩之处,哪怕对于困难生,也努力找出闪光点进行鼓励。久而久之,我们班出现了“做题先写小练笔”的“神奇”现象:做题时,全班学生都是选择先写小练笔,给的格子写的满满当当,字工工整整,一点都不敷衍。孩子们对练笔倾注了最大的热情,做其他题时就有点马虎了事。因此,我经常在班上说:“你们对练笔是真爱啊!”越说他们越来劲,每次都是使出浑身解数。
3. 保障时间,沉浸写作:在单元习作教学时,我舍得给孩子时间,让他们把想表达的内容尽情表达出来。习作教学我通常安排3个课时,事先跟其他老师换好课,其中有两节课必须连堂。大半节课授课,激发孩子的表达欲,然后趁热打铁,给孩子们一节半课的时间沉浸式构思和写作。再用一节课进行集中修改,首先修改语句是否通顺,再结合习作要求和评价标准选择一段进行具体修改。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有很多的好处,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构思创作,还能激发学生的胜负欲和表现欲,教师也能及时发现习作中的问题并指导,这样模式下完成的作文,质量较课后时间为应付差事东拼西凑之作要高许多。
04.关注差异——静候满园芬芳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兴趣爱好都存在差异。孩子不一样,饭菜得分锅装,不然就会有的吃不饱,有的又吃不了。连续带几届学生,我发现语文整体水平不差,但拔尖的少,后进生进步不明显。在复习阶段,我把学生们大致分为三类,分锅做饭,对症下药:
1. “基础薄弱”型。这类孩子字词默写都不过关,古诗当天背了第二天就忘了。这类孩子,复习阶段就一个主要任务--抓基础。生字词、古诗这一方面,反复默写。这类孩子的作业,我是每天专门布置,只安排基础类的题型给他们做,但每天必须默写本册语文书上的十个词语和一首古诗。我专门给他们准备一个活页本,每天的默写内容我来安排,默完后及时对着书批改订正。每一次的默写及订正的内容我都会让他们保存着,然后隔一段时间又将他们的易错字循环默写。这样坚持一个月,基础题得分率会明显提高。
2. “读写困难”型。这类孩子基础题没问题,但一提作文就头疼,阅读理解答非所问。对他们,我的办法是:"授之以渔"。比如作文,我挑一个最可能考的题材——"成长记事",带着他们精雕细琢写一篇。然后教他们"变魔术":同样的故事,换一个开头,就是"难忘的一件事";换一个结尾,就成了"我的榜样"。一篇好作文,能顶三篇用,孩子们心里有底了,考场上就不慌了。
3. 是"吃不饱"型。这些孩子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课本内容早已"喂不饱"他们。我就让他们做一做更有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和习题。阅读理解能力特别强的学生,我还会给她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和她讨论书中的内容,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我的这些方法,是基于我这班孩子的特点摸索出来的。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以前的学生信“激将法”,老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一届学生”;而现在的孩子更需要“鼓励式教育”,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相信自己,也相信老师,你们是最厉害的”。回首来时路,我深感教无定法,唯有我们真心去爱,用心琢磨,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去深耕细作,才能最终迎来百花齐放的满园芬芳。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