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豪,王林波|整本书阅读: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1)
(2025-11-10 08:48:55)
标签:
教育365 |
一、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王林波:吴教授好!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整本书阅读”。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可以在实践当中探寻很多新方法。首先,我们来谈谈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主要采用“三位一体”的模式,包括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在这个体系中,一线教师往往更注重精读课的教学,其次是略读课,课外阅读却常常被边缘化。因此,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确保课外阅读也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与精读和略读同等重要的部分。吴教授,对于这一问题,您怎么看?
吴忠豪: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多教师都在思考。目前,课外阅读已经得到相当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十分普遍。温儒敏教授曾提出“语文课要把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与习惯当作头等大事”的观点,然而我们还远没有做到。
最近,我正在做百年语文教学历史的研究。其实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并未像现在这样细分精读课、略读课等课程。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读书。宋朝以前主要是五经,自南宋开始先读“四书”,再读“五经”。那时的读书不是依靠教师讲解,而是学生自己诵读,其实就是背诵。而现在的讲读课始于白话文的“语文”教学。在白话文的“语文”教学初期,读书课有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精读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内容、思想和语文知识,略读课则是学生自主阅读。1932年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和《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明确区分了精读和略读,其中,略读就是选取适当的教材或补充读物,指导儿童读书。直到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精读、略读被取消,“补充阅读”变为“课外阅读”。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强调课外阅读指导,将读书放在课外进行,未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但仍未将读书纳入语文课之内。直到2018年,统编语文教材明确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栏目,鼓励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列为学习任务群之一,标志着读书正式成为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现代语文教学初期至今,读书从精读、略读课变为课外阅读,再重新纳入语文课,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整本书阅读对于中小学生学习语文至关重要。阅读量大的学生语文成绩通常较好,而阅读量匮乏的学生成绩往往不理想,这一点大家都有深刻体会。当前,整本书阅读已成为语文课不可或缺的板块,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落实得还不够充分。叶圣陶先生曾在1941年发表的《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文中指出,国文教材应使用整本书,而非单篇短章,至少应以整本书为主,单篇为辅。叶老的本意是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的主要学习方式,但这一理念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地。目前,我们的语文课程正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要真正将读书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板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林波:谢谢吴教授!经过您刚才的阐述,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发展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显然,国家层面对阅读是十分重视的,这一点从课程标准中新增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便可看出,其他相关文件也都在不断强调这一点。目前,我们在阅读推广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仍有不足之处,即教师仍未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教学的重点。或许是因为教师虽然深知其重要性,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着手。
首先,校内落实。以我所在的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学校会专门为学生设置阅读时间,开设读书课程。考虑到不同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同,也可不设置专门的读书课程,仅利用下午上课前的20分钟,确保每日阅读的落实,让学生真正投入阅读中。而一些对阅读不够重视的学校,往往缺乏这样的安排。
其次,课后落实。我的教学习惯是每教完一课内容,便推荐相关书目,以此强化学生对该主题相关图书的阅读,扩大学生的选择面,提高他们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例如,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后,我会引导学生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教学《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后,我会向学生推荐张天翼的作品。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真正重视整本书阅读,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落实。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时会固定每周某一时段为阅读时间,师生共同阅读,形成习惯。此外,针对学生可能觉得阅读枯燥的问题,教师可适时开展相关活动,记录学生的阅读经历,或通过评选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逐渐养成阅读习惯。
教师对精读课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考核的压力,而整本书阅读在考核中占比较小,致使学生缺乏阅读的动力。如果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考核范围,教师和学生都会更加重视阅读,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就会愿意花时间阅读整本书。
总之,有落实、有考核,学生和教师才会更加重视阅读,将读书视为重要的事情。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不知吴教授您怎么看?
吴忠豪:我认为,优秀的教师历来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将其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持之以恒地督促、鼓励学生读书。这其实缘于他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能够自觉主动地这样做。有关方面一直在强调要将学生的读书作为重要的考核部分,试题也在不断调整,以鼓励学生阅读。我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真正把读书作为课程安排纳入语文课表。正如您所说的,每天为学生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但目前这仅是教师或学校的行为。将这种个人行为转变为课程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实,学生如果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久而久之便能养成读书习惯。这种习惯应在学校中养成,语文课程责无旁贷。如果能明确地将读书作为课程来安排,每天安排半小时或一节课进行阅读,对学生读书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将起到极大的作用。我查阅了国外的一些课表,如美国和英国的课表,其中明确设有一小时阅读课,专门用于读书。为学生每天规定阅读时间,对于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尤为重要,尤其是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学生,这样的规定会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要将这一做法从教师行为、学校行为转变为课程行为,我们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王林波:确实如此。就像我们学校,除了每日阅读时间外,周末也会举办一系列阅读活动。比如,我们会分年级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家长和孩子一同在学校阅览室里阅读和分享。我们确实将阅读视为头等大事,但并非所有学校都如此重视。正如您所说,目前我们所做的可能更多的是个人行为,这是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我们看到,一些优秀的学校在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许多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可能还不够。因此,如果能够将这种行为上升到课程层面,效果可能会更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