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肖培东在其公众号中提到他今年上半年听了三节《活板》课,从西北听到江南,不同地域的青年教师,设计的情境都是“穿越时空,开印刷店”“采购原料~培训员工~壮大生意”。紧随其后,徐杰在其公众号发文《不开印刷厂,就不能教读<活板>了?》,对那种动辄创设开印刷厂、做导游、做杂志编辑、穿越做法官断案等情境予以批评。更有意思的是网友的回帖,对教学中存在的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获奖等现象深恶痛绝,认为“无情境不教学,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那么,“无情境不教学”真的有问题吗?应该如何看待“无情境不教学”?
一、合理依据表面看,主张“无情境不教学”是因为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标、2022年版义教语文课标将“情境”一词贯穿于课标始终,突出“情境创设”。但真正原因主要有三。
1. 理论要求“无情境不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主张,具有必然性。(1)教学内容来源于情境首先,课程内容中的核心内容源于情境。课程内容中的核心内容是学科知识。而“任何一项知识都产生在一定的环境之中,都带着知识产生时候那个具体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思想语境”[1]。课程知识存在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其呈现应有与之相应的情境。因此,课标建构的语文课程内容——语文学习任务群,内在地蕴含着情境。其次,教材内容链接相应的情境。源于课程内容的教材内容应提供相应的知识境域。教材内容并非抽象的存在物,因而教材编者会将课程内容具象化,提供知识境域,如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虚拟语境等。最后,教学内容呈现于具体情境。源于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内容,需要在课程内容情境与教材内容情境基础上,根据所在校的实际状况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课程内容情境与教材内容情境,使教学内容呈现于适合学生理解与运用的具体情境。(2)知识学习具有情境性特点基于中华民族的具象思维特征以及成长中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加之知识与学习者又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社会文化环境中,因而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有与该知识相对应的情境,使知识的学习成为一种需要。(3)语文教学需要利用各种学习情境鉴于教学内容与知识学习的情境性特点,语文教学要提供各种学习环境,加强与各门课程的联系,组织班级和学校的语文课外活动,利用家庭语文教育条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情境中学习与使用语文知识。
2. 现实需要20世纪下半叶以来,语文教学缺乏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缺少提供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开展言语交际实践的机会”[2],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不便于迁移运用。为解决这种“脱境”教学问题,语文教学需要高度重视情境问题,将情境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无情境不教学”。
3. 经验可行在当代,李吉林老师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实验倡导通过创设富有教学意图的典型场景来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取得显著效果。该实验的成功经验为全面运用情境提供了可能。可见,“无情境不教学”具有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行性,“无情境不教学”观念是合理的。
二、运用问题“无情境不教学”观念在运用中却出现了种种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 情境运用窄化为情境创设“无情境不教学”观念意在强调通过运用真实的情境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但在教学中,情境运用被简单化为要创设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如上《少年闰土》,设置表演情境;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设置导游、驴友情境,等等。当前,情境运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过度强调情境创设,将情境外延窄化。根据课标,情境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3]。但目前很多人只注意到社会生活情境,以为只有社会生活情境才是真实的,才是联系生活,才是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因而在创设情境中要么联系现实生活情境,要么创设虚拟情境。又由于课文所反映的生活离当下生活时间久远,而课堂教学又不容易经常走进社会,所以只能大量创设虚拟情境;而在教学中又很少按照情境因素的相关要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因而创设的虚拟情境大都徒具形式,可有可无。
2. 情境创设窄化选文类型教师在创设情境中,有意或无意地将教材选文类型窄化。王荣生认为语文教材选文类型主要有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这四种选文类型教学内容各不相同。老师们创设的情境一般是将课文处理为运用课文所写内容开展相关活动,即处理成用件。比如语文课上搞摄影,做宣传画报;穿越开店,拍图配文等等,像这样将课文处理成用件,无疑窄化了选文类型。
3. 情境创设窄化阅读类型阅读类型主要有文学性阅读和实用性阅读两类。创设生活情境大都将文本中的思想内容当作生活真实,处理成相关活动所需的材料。如《观潮》教学拍视频,显然是将文学性阅读处理成实用性阅读。有的还进一步将课文窄化成操作性阅读或信息性阅读。实用性阅读包括信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操作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多重文本阅读等,教师们创设生活情境,如《纸的发明》教学创设“穿越时空,开造纸店”情境,将阅读类型窄化为实用性阅读中的操作性阅读。可见,在很多人心目中,“无情境不教学”中的“情境”,主要是创设的情境,通过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将课文处理成用件,窄化成实用性阅读中的个别类型。这种做法缩小了情境外延,导致逢课必创,致使阅读异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