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群文阅读:以“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为例1
(2023-11-01 16:57:52)
标签:
教育365 |
群文阅读是师生针对特定议题,选择一组文本,通过比较阅读和集体构建的方式,最终达成共识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地交流思想、表达观点。
群文阅读包括议题、集体构建以及共识三大要素,致力于通过多文本阅读,达到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传统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课堂,大多按照介绍人物背景,分析句意、艺术手法和总结思想等程序进行教学,看似囊括无遗,实则忽视了学生主动构建这一重要教学内容,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探究古诗词的兴趣。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以“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为议题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课,以期探究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找准角度,确立议题
所谓议题,即在一组文本中可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
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它引导着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所以设计一个恰当的议题,对于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的议题设计,不仅要关照教材中古诗词整体的知识体系,还要兼顾具体的文本特点。
设计议题的角度有很多,可以从诗词题材、诗歌意象、语言风格、作者角度等方面切入。如果从诗歌意象角度设计议题,可以分为花草树木、人鸟鱼兽、自然景观等。从语言风格角度设计议题,可以分为作品风格、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这个议题是从作者角度进行设计的,确定这个议题是因为在学习《秋词》时,师生共同探讨了刘禹锡一反悲秋常态而直言秋更胜于春的原因,得出这其实都归因于刘禹锡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这激起了同学们对刘禹锡的兴趣,并提出刘禹锡的诗词是否都是如此风格的问题。刘禹锡的诗词为何都透露出一股乐观豁达之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师生激烈的讨论后确定以“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为议题,来探讨其在人生不同阶段创作的诗词及所传达出的豪迈气势。
二、选择文本,灵活组合
文本的选择组合对于一堂成功的群文阅读教学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选文本要具有整合性,即通过一组文本能够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了解某个作者、某种体裁或某种艺术手法等,还要具有规律性,规律性强的文本便于学生对文本进行求同比异,从而迅速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
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共选入三篇刘禹锡的作品,《秋词》《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围绕“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这一议题,直接选择课文中的这三篇作品再合适不过,其原因在于:
刘禹锡21岁时便进士及第,此后仕途顺利,一路青云直上,官至监察御史。公元805年,刘禹锡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作为“永贞革新”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变法失败后,他被贬至朗州,开始了长达23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的人生轨迹也就此发生转变,《秋词》便是写于这个时期。
在朗州流落了10年之后,又贬上加贬,先后辗转至连州、夔州、和州等地。《陋室铭》便是刘禹锡52岁时,调任安徽和州刺史时所作。
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是刘禹锡54岁时,终获恩旨,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所作。
这三篇诗文代表了刘禹锡在人生不同阶段所经历的不同事情,体现了其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及体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组成群文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刘禹锡虽在不同时期都身处逆境但仍然积极向上的豪迈形象。
把诗人的生平和不同作品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后,同学们对刘禹锡“诗豪”称号的由来以及他乐观积极的个性有了一定了解。如此一来,便可找准三篇作品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老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带读等方式,强化学生对刘禹锡虽身处逆境而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