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群文阅读:以“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为例2
(2023-11-01 16:59:02)
标签:
教育365 |
三、设置问题,发散思维
根据议题设置有效的主问题,是推动群文阅读课有序进行的关键。主问题的设置不仅要引起师生讨论探究的兴趣,还要给学生留足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间,即主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而问题的答案则应具有多元性。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能够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并自主探究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笔者根据此次议题设置了三个任务:
初读课文,反复吟诵,厘清作者的人生经历;
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体会诗文情感;
整体升华,合作交流,讨论刘禹锡诗文中所透露出的乐观精神及其形成原因。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合作交流探究这些问题,能够更深入了解诗豪刘禹锡的写作风格以及个人精神特征。
四、比较阅读,求同比异
群文阅读教学是对一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以便深刻理解议题的内涵。诗歌类文本常常通过比较文本的创作背景、意象、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帮助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求同比异,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的相关知识。
在“走进刘禹锡的豪迈人生”的群文阅读教学课中,笔者以所选文本的意象和写作手法进行对比,以期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由象入情,整体鉴赏
所谓意象,即寓“意”之“象”,它是寄托诗人情感的载体,是古诗词鉴赏中的一个基础因素。
在古诗词教学中,准确地抓住意象及借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古诗词鉴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有意识的分析,防止对意象进行孤立的解读,帮助学生将意象引入原文进行整体鉴赏。
准确解读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内涵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
《秋词》中的“秋”不同于一般意象的秋。通常我们认为“秋”是悲凉凄清的象征,而刘禹锡笔下的“秋”却独树一帜,有清丽爽朗之感。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悲秋名句,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诗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刘禹锡笔下的“秋”为何不悲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景象。
首先,秋日点明时令,晴空点明天气,但刘禹锡所看到的秋不是肃杀萧瑟的秋,而是晴朗的、秋高气爽的秋。其次,本诗选用“鹤”作为主要意象,“鹤”在中国古诗词中通常作为超然脱俗的君子形象,刘禹锡笔下的鹤虽是孤独的,但它却傲然飞翔于晴空之上。正如刘禹锡自身被贬流落远方,虽孤独寂寞,但他却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这只鹤寄予了诗人的美好理想,它不顾世俗的束缚,以昂扬奋发的姿态直冲云霄,展现了诗人不被世俗所困的豪情壮志以及君子品质。
在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可介绍此篇铭文所用到的对偶、互文、比兴等艺术手法,由于学生之前已接触过对偶和互文,所以本篇课文应着重讲解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兴可以理解为“以彼物比此物”和“以物起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陋室”二字,围绕主要意象展开分析。
本文开篇以山水有仙龙起兴到陋室有德馨,接着又以苔痕和草色来写环境之清幽,以鸿儒和白丁写交友对象之高雅,以琴和经书写作者的清雅趣味,最后将陋室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相比,引用孔子的话点明陋室不陋。通过对陋室环境、人、事等各个意象的分析,不难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秋词》所表达的心境是相通的,都展示了诗人从现实困境中超脱出来,体现了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坚守品德,旷达高洁的品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酬赠诗中难得的豪放之作,其首联未直接表达被贬谪多年的愤懑,而是借荒凉偏僻的巴山楚水来表达作者这23年的不易与坎坷,教师可为学生介绍颈联的两个典故,让学生探讨刘禹锡面对光阴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接着讨论诗人又是如何从低沉感慨转变为乐观面对生活。刘禹锡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表达常年经历贬谪,壮志难酬之感叹,又以“千帆过”和“万木春”来展现阴霾终将散去,光明终将到来的开朗乐观精神,揭示新事物终将战胜旧事物的哲理,升华了精神品格,体现了刘禹锡豪迈乐观的天性以及对自我的人生超越。
这三首诗歌表达了刘禹锡在不同时期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寄托在不同的意象上,传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当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意象中的含义时,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所思所想所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实现对诗歌的整体鉴赏。
(二)探究写法,触类旁通
我们以《秋词》为例来分析写作手法。
该诗以议论起笔,道出前人对秋的刻板印象,而后给予否定,认为秋日比春天更有生机和活力,采用对比手法,直抒胸臆,极力表达对秋天的赞美。后两句,先实写眼前的鹤直冲云霄,后虚写澎湃的诗意随眼前之景迸发到碧霄之上,虚实结合,更显其豪迈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全诗气势连贯,清丽爽朗,不仅道出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更彰显了不同于古人悲秋的乐观精神以及开阔胸襟。
当学生对《秋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陋室铭》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写法,归纳出这三篇作品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加深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找出差异,例如《陋室铭》还用到了托物言志和比兴手法等。再让学生运用这三篇作品都运用的对比手法,在课后写一篇小作文,实现读写合一。
通过本次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笔者切实体会到古诗词群文阅读课弥补了单篇教学的诸多不足之处,既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摘自《语文天地》,作者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