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我理解的语文新课标--06
(2023-02-02 10:39:06)
标签:
教育365 |
▋06
“整本书阅读”不宜强调课程化
“整本书阅读”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大学》《中庸》《左传》,一本一本地读下来,是真正的“整本书阅读”。但一百多年新式学堂的语文教学采取文选精讲的方式,一篇一篇地学,举一反三,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现代人还要学很多科目,时间是限定的。这种文选式学习有好处,涉及面广,但坏处是阅读量不够。而没有阅读量,语文能力无论如何是提升不了的。高中语文课标率先提出“整本书阅读”,就因为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不去读完整的书,一切指向高考。中国人读书最多最好的时期是小学,到了初二以后就一路下滑。现在网络阅读兴起,但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多了,完整的、深度的阅读少了。现在很多人很多时间都在看手机,心气浮躁,更是没有耐心阅读完整的书。
“整本书阅读”正是针对这种阅读现状而提出的,还可以“磨性子”。现在义教课标也把“整本书阅读”写进去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也开始重视“整本书阅读”。这是语文课改一个有力的举措。如今小学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都很重视读书,扩大了读书量,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的兴趣,可以说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小学语文二年级开始有“快乐读书吧”,初中有“名著导读”,这些都是“整本书阅读”,都可以用起来,和课标的要求对接。
“整本书阅读”已经纳入教学体系中,也会有一定的课时用于“整本书阅读”。但我主张“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是课外阅读。课内只需要点拨一下,引发兴趣,提示一些方法,就可以了。“整本书阅读”千万不要太过“课程化”。我发现教材指定的很多书目,学生都不感兴趣。一方面因为是经典,有时代的隔膜,学生不适应。另一方面,因为指定阅读的“规定动作”太多,太烦琐,又要记笔记,又要写心得,又要小组讨论,又要朗读,又要演出什么的,谁会喜欢呢?兴趣是第一位的,有兴趣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去读,就有时间读。所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减少“规定动作”,容许学生自己选择教材规定书目之外的书来读,容许读闲书。我前些时候提出,“整本书阅读”要降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