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华文的博客
曹华文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08
  • 关注人气: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老师,做好新课标下的文本解读——谈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

(2022-11-09 16:01:08)
标签:

教育

365

做语文老师长久了,就形成了一些教学习惯了。比如,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认识或者会写生字,最多再跟孩子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或者第一部分内容;第二课时则交流学习剩下的内容,按照考试可能看到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偶尔会强调一下:我讲的可都是考试可能考到的内容,大家要认真听讲哦。

这样的教学,可能就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新课标实施后,我们需要有一个变化,就是变知识为中心为教育为中心,或者以意义为中心。怎样做到呢?

第一,便是要从意义上好好解读文本,文本看起来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一个个方块字,我们可以提问:这几个方块字组成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写得好吗?为什么写得好?是怎样写得好的?然而,这看起来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了,然而,我们越是这样关注,有时候越是让我们感到语文教学功利性。我以为,文本解读首先应该是一种意义解读。意义解读分为两种,一种文本的原生意义,也就是当时当地的意义,文本本身想传达什么?为什么这样传达?第二便是文本的现实价值。我觉得这一点更重要,文本生产于过去,但之所以我们现在读起来还是有启发,其实就更在于它对现实是有启发意义的。比如《少年中国说》这篇文本,正如很多人说过的,我们的国还处于年轻的状态,包括我们的党也处于年轻状态,因此这个时候谈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二,便是要好好朗读文本。朗读,其实也是解读的一种。我们往往沉溺于对文本写作方法的解读,这无可厚非,但逐渐的,我们就淡化了对文本的朗读。然而,朗读是最好的语言教学,孩子们由于词汇量还少,所以往往心中有意却难以齿清,但是让他读,却能读出味道来,有时候读还能反过来启发孩子们的思维,让他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来。这就是意义往往先于语词产生的道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一下子都不能忽视,无论是实用性的文本还是思辨性的文本还是文学性的文本,都是需要朗读的。

第三,才是对写作方法的解读。写作方法的解读有定论的,也有不定论的。所以,关于写作方法的解读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化解读。同一个比喻句,我们可以问把什么比作什么了,但这个比喻的意义是什么,孩子们可能有多种解读。比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四字词语,读起来很有光亮感,但是,到底如何光亮了,哪里光亮了,孩子们因为有自己的知识背景,往往理解并不一样。但是,有一定很肯定,孩子们把握住了同一种意义。

阅读课堂,文本解读真的非常重要。但,如何让文本解读服务于新课程改革,服务于新课程方案的落地,我们的语文老师还是需要适应新形势而作出一种调整,虽然这对我们的要求可能更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