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老师,要敢于进行失败的尝试——解“设计孩子的学习行为”之惑----原创宝应陈林

(2022-11-11 16:12:45)
标签:

教育

365

今天,我以“设计孩子的学习行为”为理念,尝试了一次课堂教学。课堂伊始,我先让孩子同桌之间相互听写生字词。以前,我都是亲自报出生字词让孩子听,这次我想让他们自己来。当然,孩子们显得十分热情,因为他们以前没有这样做过。然而,我发现,一个孩子给另一个孩子听写完,然后再换过来,时间拉得太长了。看起来自主了,但课堂也就四十分钟。

接着,我让孩子自主理解课文句子,并且选择一个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确实也在做了,但在表达意思的时候,却显得十分干瘪,我不得我帮他们调整句子,但孩子们始终很难说得“有亮点”,我想,倘若这是公开课就糟了。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将预习时根据课文意思所作的画拿出来,然后根据本课堂的理解进行修改。孩子们拿出了“蹩脚”的画,然后进行了自我陈述,陈述得也有些“蹩脚”。

其实,我还是想争辩一下,我这堂课理念还是新的,课堂完全让孩子自己学。我也敢说,孩子们确实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听写时,孩子们自己做了小老师,他们之间甚至还相互刁难,看谁根据生字所组的词更“冷僻”,我看得既想笑,又不得不为他们的“学习”精神感动。再比如,让孩子说句子的意思,孩子们可能是第一次这样学习,所以一下子并不能表达得非常好,但我能感到,他们在努力调整,这难道不是在学习吗?再比如,孩子们口头修正自己的画作,虽然语词贫乏,但他们还是在告诉我,他们已经理解课文意思了啊。

但是,为什么依然会有失败感呢?

第一个环节出现了许多冗余的时间,这是不也应该的,其实完全可以让课代表对全体孩子进行听写,也就是把以前教师的角色换成学生。然后一个个地问。

第二个环节,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陈述进行结构化安排,给孩子们一个支架。教师可以出示自己表述的例子,并且跟孩子们分析出框架来,然后告诉孩子可以超越这个框架。

第三个环节孩子们的画画得不怎么样,但是那是他们真实的水平,其实关键还是要看他理解后打算对画作进行的修改。所以,孩子们的表现其实挺不错了。

这样,我发现,问题出在我身上,我对课堂的预判不足,孩子们的听写,我应该可以想到会发生时间冗余,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我没过多预设,而我自己并没有抱着“欣赏”的态度对待孩子们的画作。

是啊,新课程方案实施了,要让孩子像学科专家那样学习,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表现会呈现出各人各异的不确定状态,这个时候,老师们的应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要备孩子,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要让课堂呈现出一种“艺术”效果来,让孩子感到“趣味”。从教师自己,走向学生,而且是走向每一个学生,那得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本堂课,虽然失败了,但虽败犹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