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融“五育”于英语课堂,展文化自信于语言实践---——以Unit4“AmazingPlants”听说课为例

(2025-11-09 15:41:03)
标签:

安庆市三名工程考核

英语教研基地

分类: 每周一记

摘要:本文以新人教八年级上册 Unit 4 的听说课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合“鱼、渔、欲、愉、育”五育教学主张。通过以“竹子”为载体的教学设计,阐述了如何将语言知识传授、学习策略指导、内在动机激发、情感体验升华与价值观念塑造融为一体,旨在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五育主张;英语教学;文化自信;核心素养

一、 引言:从“授人以鱼”到“育人以德”的教学升华

传统的语言教学常侧重于知识的机械传授(即“授人以鱼”)。然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超越这一层面,追求“授人以渔”的能力培养,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欲”(学习内驱力)、赋予其“愉”(情感体验),最终实现“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节课以“What makes bamboo amazing?”为核心问题,尝试将“五育”主张贯穿教学始终,实现语言学习与全面育人的统一。

二、 课堂实践:“五育”主张的落地与融合

1. 授人以“鱼”:夯实语言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鱼”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课的“鱼”是围绕竹子主题的核心词汇(bamboo, folding fan, shoot, symbol of goodness)和核心句型(形容词最高级:one of the most popular/useful...)。

  实践体现:教师通过板书设计,将“popular, important, useful”三个关键词与最高级句型直接链接,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语言支架。在听力与阅读环节,学生通过完成填空、思维导图等任务,系统地获取并梳理了关于竹子特性和文化内涵的“事实性知识”,构建了扎实的语言知识体系。

2. 授人以“渔”:渗透学习策略,培养学习能力

“渔”是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本节课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听力策略、信息梳理策略和语音学习策略。

实践体现:

  听力之“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预测内容”,听中“根据空格判断词性”,听后“利用思维导图结构化信息”,系统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微技能。

  语音之“渔”:通过绘本阅读,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归纳含有目标音素的字母及字母组合,并通过对意群停顿、重读的模仿,培养其语音意识和语感。

  思维之“渔”:思维导图的运用,教会学生如何将零散信息系统化、可视化,这是一种高效的终身学习能力。

3. 激学以“欲”:创设真实语境,点燃内在动机

“欲”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内驱力和好奇心。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成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实践体现:

  形象化启“欲”:现场简笔画竹子,瞬间抓住学生眼球,将抽象主题具象化,引发探索兴趣。

  问题化导“欲”:“黄金三问”式的头脑风暴,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从“以学定教”出发,使后续教学直击学生认知盲区和兴趣点。

   情境化激“欲”:播放四川竹海的视频、展示折扇实物图片,创设了丰富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渴望了解更多关于竹子的故事。 

4. 赋学以“愉”:注重情感体验,享受学习过程

“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成就感。 

实践体现:

  多模态促“愉”:视频、图片、音频、绘本等多模态素材的交替使用,使课堂生动立体,避免了单一听觉输入的枯燥感,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活动化享“愉”:小组合作归纳句型、角色扮演“介绍竹子”等活动,赋予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合作与表演中,学生体验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乐趣与成就感,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文化浸润生“愉”:深入了解竹子作为“君子”的文化象征,学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文化认同带来的精神愉悦是深层次的、持久的。

5. 育人以“育”:渗透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

“育”是教学的最高层次,旨在实现学科育人、文化育人的价值。

 实践体现:

  文化之“育”:本节课超越了语言本身,深入挖掘了竹子所承载的“谦虚”“坚韧”“君子品格”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实现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初步体验。

  生态之“育”:通过探讨竹子的广泛用途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品格之“育”:竹子本身的文化象征意义,就是对學生一次无声的品格教育,引导他们思考何为君子之风,实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三、 教学反思与启示

本节课对“五育”主张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得意之处在于将“五育”无缝嵌入教学各环节,形成了“以‘欲’启学,以‘渔’助学,得‘鱼’之实,享‘愉’之过程,最终达‘育’之目标”的良性循环。

不足之处在于对部分学生而言,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输出仍存在挑战,未来可设计更具梯度的任务,并提供更丰富的语言支架。

教学思考:英语教师应成为“五育”的自觉实践者。教学设计不应仅是语言活动的堆砌,而应是一个立体的、育人的系统工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出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本节课以“竹子”为媒,以“五育”为纲,进行了一次有深度、有温度的教学实践。它证明,一堂好的英语课,不仅能让学生收获语言的“鱼”与“渔”,更能点燃其求知的“欲”,赋予其学习的“愉”,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