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套路”走向“出路”的英语教学思考
(2025-10-25 20:53:19)
标签:
安庆市三名工程考核 |
分类: 示范引领 |
上周末,有幸参与了2025年职称考评课活动,共计听课20节,其中高中4节,初中16节。在初中阶段的16节课中,使用新教材的达12节,九年级课程6节,课型多以阅读教学为主。这是一次对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的集中检阅,也是一次引发深度思考的教学研讨。纵观这些课堂,教师们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智慧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困境也清晰可见。本文尝试围绕“套路、思路与出路”三个维度,梳理亮点,剖析问题,探寻初中英语教学提质增效的可行路径。
一、亮点:成熟“套路”中的教学智慧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教师们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套路”,这些套路凝聚着教师们的实践智慧,在保证教学基本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首先,教师们“善导”的能力突出。大部分教师能够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或利用问题启发,或借助短视频创设境,或通过生活话题讨论激发兴趣,迅速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这种“导”的艺术,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与学习心理的准确把握。
次,板书设计精当有效。尽管多媒体设备普及,但教师们并未忽视板书的价值。听课中可见众多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图文并茂的板书设计。它们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更是引导学生思维走向的“路线图”,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结构的深刻理解与提炼能力。
再者,多模态教学手段运用娴熟。教师们普遍能综合运用音频、视频、图像、实物等多种媒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模态资源的整合,有效辅助了文本理解,拓展了文化视野,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二、问题:“思路”固化下的创新瓶颈
然而,当成熟的教学“套路”未能与时俱进地更新,便容易演变为束缚教学创新的“固化思路”。本次听课暴露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其一,教学设计未能紧跟时代步伐。部分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活动设计仍带有明显的“传统”烙印。例如,阅读教学过分拘泥于词汇和语法点的逐句讲解,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深层意涵挖掘以及批判性思维培养不足;任务设计多以机械性、控制性练习为主,缺乏具有真实交际意义、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活动。这反映出部分教师对新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理念理解尚浅,转化实践的能力有待提升。
其二,教学环节趋于繁琐且模式化。不少课堂严格遵循“导入-预教词汇-略读-细读-后读活动-总结-作业”的固定流程,看似环环相扣,实则部分环节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服务于核心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是九年级的课堂,因备考压力,这种模式化倾向更为明显,教学活动设计往往直接指向考点,导致课堂节奏匆忙,学生深度学习与体验不足。“教师主导、学生跟随”的痕迹过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受到挤压。
三、建议:探寻素养为本的“出路”
面对“套路”与“思路”的困境,初中英语教学亟需探寻一条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出路”。
1. 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从“教什么”到“为何而教”的转变。
教师需深入研读新课标,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教学目标的设定。设计学习活动时,应更多考虑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减少低效重复,增加如基于文本的讨论、辩论、项目式学习等能够激发高阶思维的活动。九年级教学更应在备考与素养提升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应试技巧的机械操练。
2. 精简教学环节,追求“少而精”的深度学习。
敢于打破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依据文本特质和学情,聚焦核心问题,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静心阅读、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的时间,让学习过程真正发生。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环节的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资源的提供者。
3. 深化技术融合,超越形式上的“多模态”。
不仅要会用多媒体资源,更要思考如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与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实时反馈、跨文化交流体验等,推动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4. 强化教研支撑,共破教学难题。
学校教研组应围绕教学中的真问题,如“如何设计促进思维发展的阅读任务”、“九年级如何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等开展深度教研。通过课例研究、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等形式,共享智慧,协同探索,帮助教师更新教学“思路”,创生更具活力的教学新“套路”。
舟至中流,奋楫者先。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正处在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的关键转型期。唯有勇于审视并超越固有的“套路”,以新课程理念重塑教学“思路”,方能找到通向高效育人、全面育人的光明“出路”,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启迪智慧、滋养生命的沃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