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农村初中执教的英语教师,我始终相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每一天,我都在用笔记录下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试图从那些细微的变化中捕捉教育的真谛。在这片土地上,许多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往往伴随着父母的缺席与情感的孤独,而学习便成了他们与外界对话的一扇窗。英语课堂于我而言,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场所,更是孩子们表达自我、建立自信的舞台。
在这群孩子中,宁一直是个格外引人注目的学生。上学期,他总是一个开朗积极的男孩,每次英语课上都能听到他清脆响亮的发言。他善于模仿语音语调,朗读课文时总是带头举手,作业也完成得一丝不苟。那时的他,像一株向阳而生的向日葵,充满活力与热情。然而,这学期开学两周以来,我却渐渐察觉到了他的变化课堂上的他变得沉默了许多,读书任务没有同步完成,背诵打卡更是迟迟未见动静,就连最基本的作业也频频出错。这种反差让我不禁担忧起来——是什么让一个曾经积极的孩子突然失去了方向?
上周五课后,我决定找宁聊一聊。我们坐在教室后排的课桌旁,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脸上,他却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我轻声问他:“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开口告诉我,上学期妈妈一直在家陪读,每天督促他完成作业、背诵单词,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但这学期,妈妈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他突然觉得自己“自由”了,却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安排时间。他说:“晚上没人管我,我就玩手机,早上起不来,作业也懒得写。”听到这里,我明白了问题的根源——不是他不愿学,而是他尚未学会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管理自己。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宁,你知道吗?真正的自由不是无人管束,而是有能力管好自己。只有自律,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我们一起分析了目前的形势:妈妈外出打工是现实,但学习的目标不能因此改变。我问他:“你愿意试试看,靠自己的力量找回状态吗?”他点了点头。于是,我们做了一个约定:本周一早上,我会第一个抽查他默写单词,让他有机会证明自己。
周一的英语课上,我第一个叫了宁的名字。他走上讲台,拿起粉笔时略显紧张,但我看到了他眼中的决心。令我惊喜的是,他默写的十个单词全对。当他放下粉笔转过身时,脸上洋溢着久违的自信笑容。那一刻,我知道,某种“点石成金”的力量开始生效了——不是因为我有多高明,而是因为他内心的火种被重新点燃。
从那天起,宁每一天都会主动来找我读书打卡。有时是课间,有时是放学后,他拿着英语书,一字一句地朗读给我听。他的声音逐渐恢复了以往的清亮,眼神中也多了一份坚定。更让我欣慰的是,他开始在课后主动整理笔记,甚至帮助其他同学默写单词。他说:“老师,我现在觉得,自律其实没那么难。”
这件事让我深刻反思了教育中的几个关键原理。首先,情感联结是教育的基础。宁的变化始于一次真诚的对话——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其次,外部动机向内驱力的转化至关重要。通过约定和即时反馈(如默写全对的成功体验),学生能够逐步将外部期望转化为自我要求。最后,“脚手架”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教师需要适时提供支持(如约定抽查),但也要及时撤除辅助,让学生学会独立行走。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宁的故事提醒我,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唤醒每个孩子心中那份向上的力量。正如我常对学生们说的那样:“自律是自由的翅膀,而老师愿意做那个为你指引风向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