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用”到“能用”,再到“用好”——中国教师报共读一本书打卡实录
(2025-08-09 08:20:36)
标签:
安庆市三名工程考核杂谈 |
分类: 学习情况 |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师报举办的暑期共读一本书《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活动。此次共读时间为7月10日-8月10日。每天打卡内容如下:
7月10日学习打卡:人工智能持续“类人化”升级、人类不断“算法化”嬗变,在机器“人化”的同时,人亦“机器化”。更需处理好经师、人师、机师的关系。
学习打卡: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助力教育创新,我们容易迷失在数智化浪潮中。如状态失重,何在师生关系失衡,失真。
学习打卡: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技术已助力教育创新,教学方便了,生活便利了。但是也容易迷失在数智化浪潮中,出现状态失重,关系失真,效果失衡,如何做新时代的智慧教师迫在眉睫。
(读序言和专家推文)学习打卡1: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技术已助力教育教学,方便了备课,便利了互动。但是容易迷失在数智化浪潮中,出现状态失重,关系失真,效果失衡,如何做新时代的智慧教师迫在眉睫。
7月11日学习打卡:AI时代,我们需要加强学习,减去焦虑,沉淀情怀,除去偏见,与机器共生共长,实现双向赋能、双向超越和双向进化。
7月12日学习打卡:
1.什么是 AI?您了解和使用过哪些 AI 工具和平台?
AI,人工智能。我以前浅薄地理解为信息技术,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理解,感觉到这是一门神奇而高深的科学。
知道很多AI工具。如:deepseek.kimi.豆包等,最近了解到腾讯元宝和秘塔。对应这些AI工具只知一二,期待通过共读学习和实践,增加自己的数智素养,提升教育教学品位!
7月13日学习打卡
新时代的老师,要学会运用AI工具减轻教学压力,如备课,课件制作等。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经验,凝炼教学成果,改进教学。此外,也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AI工具辅助学习,拓宽学习资源 。
7月14日学习打卡:
一是重塑增强智能化场景下人的主体属性,形成高意识教育活动,摆脱人工智能可能裹挟师生陷入“数据投喂,优绩主义、信息茧房,深伪欺诈,所幻化的内卷式发展和虚假式自由 。二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应有的时代进路,要警惕以术的正确加剧道的失败,防止出现全民精准刷题的负面剧场效应。三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和灵魂,指引教育超越算法陷阱,回归本真意蕴。
总之,新时代的老师做智能教育大潮中时代风向的观察者,疑则有进的问题深思者,充电蓄能的知识学习者,知行合一的智慧践行者,全方位提升智能教育素养!
7月15日打卡内容:
一是通过沉浸式学习,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增加对深层次知识传递和再造问题的关注,提高扩展现实技术的感知力和认知力,优化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沉浸式体验。
二是通过跨学科,超学科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优势潜能,在多学科的交融与渗透中审视,借鉴和融合。
还可以借助智能化学习工具和认知帮扶支架,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效的组织观点,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批判创新。
7月16日学习打卡:今天学习实践篇模块4,从理论到工具介绍,步骤操作演示,清晰明了。我知道了提示语的设计原则(六定)和提示语两种框架(RACE原则和BROKE原则)。结合平常使用deepseek经历,有两个疑惑请教如下:
1.使用deepseek构建论文框架时,用深度求索还是联网d搜索比较好?哪个查重率易通过?
2.使用deepseek过程中,有时会生成markdown代码,不知如何转化为导图形式。谢谢!
7月17日学习打卡:今天学习实践篇模块5,知道用三个设计让工作方案更出彩,三大妙招优化工作总结,三大锦囊升华发言提纲,并且运用这些策略和BROKE原则在deepseek写了一篇教育叙事。感觉学术性很强,需要进一步通过追问丰富细节。
7月18日学习打卡:今天学习实践篇模块6,学习了
1,BGM猫工具创作背景音乐,
2,讯飞智文PPT生成,
3,腾讯智影制作虚拟数字人播报微课,
4,一键打造微视频,
7月19日学习打卡:今天学习实践篇模块7。知道了还可以用“匠帮AI”制作教案;“快出题”,生成测试题;“天工AI”智能观课与评课。这些都与日常教学息息相关,真的很庆幸选择共读这本书 。但是这么多AI工具渐欲迷人眼,需要静下心来,结合实际,专攻一二。
7月20日学习打卡:今天学习实践篇模块8。收货如下:1.了解到通义千问不但可以导读翻译,还可以支持多种脑图形式输出;2.平常都是用问卷星小程序制作调查问卷,Kimi也可以创建问卷;3.“办公小浣熊”可以实现数据可视化。4.依据TMAQ模型设计课题申报提示语。
近10天一边看书,一边操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浅浅的实践,深深的期待!后期需要综合梳理,确定哪些AI工具可用,好用,常用。
7月21日学习打卡:今天尝试用Deepseek提炼学术观点,形成论文初期框架。启发如下:借助AI,可以了解前沿理念,构建理论基础。但是需要进一步解构,将理论与教学案例有效融合,不断修改,润色。
7月22日学习打卡:今天练习用豆包创建了PPT制作智能体,制作了8年级英语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课件,还利用豆包生成了播客。学而时习之,每天解锁一个新技能,不亦说乎!
7月23日学习打卡:今天通过实践了解了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区别。大模型如GPT,主要是生成文本,而智能体则是多个大模型的组合,具有语音文字和图片、PPT等生成功能。结合昨天创建的智能体,今天计划创建假期学生英语朗读的智能体,但是担心假期学生没有家长监管,借口用手机。
思考:农村学校如何家校合作借助AI提升学生英语素养任重道远。
7月24日学习打卡:今天下载了文小言APP,学习让图片动起来。起初,按照指示上传了图片,输入需要的动作,一个简单的视频就生成了。接着按照模板制作人物变化视频,也很顺利。再想做稍微复杂一点的视频,就需要充值了。于是,在deepseek咨询了还有哪些制作视频的AI工具,提到了剪映。目前对于微课视频制作还是盲区 ,希望后期能多了解微课制作的技术。
7月25日学习打卡:今天在腾讯会议直播中学习了一些AI微技能,再次感受到技术不再是“炫技品”,而是“增效器”。特别感兴趣的是用Deepseek制作网页这个技能。心动就要行动,接下来结合所教初中英语学科实际,我想摸索做一下单词消消乐和单词闪卡。
7月26日学习打卡:今天重新学习了腾讯会议实录,认真琢磨,终于用deepseek做出了单词消消乐1.0版。反思如下:1.准备工作还是不充分,比如原形和过去式一样的单词需要筛选,否则不严谨。2.指令是借鉴的,还需要更具体,需要更多的耐心!感谢张老师及各位老师!
7月27日学习打卡:今天不断修改,尝试了7次,不规则动词过去式单词消消乐8.0版生成了。具体过程如下:在昨天的基础上,发指令给deepseek:分数设置不对,请重新生成;第二遍发现只出现10个单词,其中7个过去式,3个原形,即使全部答对也只有70分;接着更具体的指令,还是不行。后来试着不用深度思索,这次好多了,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最后,尝试用豆包重新生成代码,再在deepseek里生成。结果是时间限定60秒,每个不规则动词过去式10分,高分不限。试做2次,分别是150分和170分。
反思如下:1.音效还是不会做。2.双人或者多人对战有待开发。请各位老师指导!
7月28-29日学习打卡:28日发现了知识库,并且发现了很多好的知识库,但是还没有创建自己的知识库;另外结合每天打卡内容中第2点摸索了即梦AI生成视频和数字人的制作,由于当天点数限制,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视频制作阶段。29号听了直播讲座,了解到很多新概念,如数字移民、知识被稀释等收获如下:1.在创建智能体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场景导向和学情导向,牢记应用为王。2.随着共读的深入,认知在进阶,但是操作仍要进阶,不论是何种AI工具,都要在筛选中思考,在思考后创造,在赋能中蓄能,日益精进,会己达人!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了新的思考和方向。围绕“用”字,我将从收获、反思和启示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一、收获:从“想用”到“能用”,再到“用好”
在阅读《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之前,我对AI技术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它能做什么”的层面,而缺乏具体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通过本书,我深刻认识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技术,而是可以融入日常教学的实用工具。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AI工具,如Kimi、豆包、文心一言等,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备课、授课、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环节中高效运用这些工具。
二、反思:技术赋能教学,但育人初心不可替代
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我也意识到,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AI能否完全取代教师的角色?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书中提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是取代教师的‘对手’,而是助力教育创新的‘伙伴’”。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AI可以提供信息和资源,但不能替代教师的情感交流和价值引导。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使用AI工具时容易依赖过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使用AI的引导和管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使用习惯和价值观。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使用AI工具时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以确保技术的合理使用,避免误用或滥用。
三、启示:拥抱变化,做新时代的智慧型教师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不仅是一本指导教师如何使用AI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变革的书。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教师作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必须主动适应变化,积极拥抱新技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不仅让我掌握了AI工具的使用方法,更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AI技术的应用,努力成为一名既懂教学又善用技术的智慧型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7月10日学习打卡:人工智能持续“类人化”升级、人类不断“算法化”嬗变,在机器“人化”的同时,人亦“机器化”。更需处理好经师、人师、机师的关系。
学习打卡: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助力教育创新,我们容易迷失在数智化浪潮中。如状态失重,何在师生关系失衡,失真。
学习打卡: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技术已助力教育创新,教学方便了,生活便利了。但是也容易迷失在数智化浪潮中,出现状态失重,关系失真,效果失衡,如何做新时代的智慧教师迫在眉睫。
(读序言和专家推文)学习打卡1: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技术已助力教育教学,方便了备课,便利了互动。但是容易迷失在数智化浪潮中,出现状态失重,关系失真,效果失衡,如何做新时代的智慧教师迫在眉睫。
7月11日学习打卡:AI时代,我们需要加强学习,减去焦虑,沉淀情怀,除去偏见,与机器共生共长,实现双向赋能、双向超越和双向进化。
7月12日学习打卡:
1.什么是 AI?您了解和使用过哪些 AI 工具和平台?
AI,人工智能。我以前浅薄地理解为信息技术,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理解,感觉到这是一门神奇而高深的科学。
知道很多AI工具。如:deepseek.kimi.豆包等,最近了解到腾讯元宝和秘塔。对应这些AI工具只知一二,期待通过共读学习和实践,增加自己的数智素养,提升教育教学品位!
7月13日学习打卡
新时代的老师,要学会运用AI工具减轻教学压力,如备课,课件制作等。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经验,凝炼教学成果,改进教学。此外,也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AI工具辅助学习,拓宽学习资源 。
7月14日学习打卡:
一是重塑增强智能化场景下人的主体属性,形成高意识教育活动,摆脱人工智能可能裹挟师生陷入“数据投喂,优绩主义、信息茧房,深伪欺诈,所幻化的内卷式发展和虚假式自由 。二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应有的时代进路,要警惕以术的正确加剧道的失败,防止出现全民精准刷题的负面剧场效应。三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和灵魂,指引教育超越算法陷阱,回归本真意蕴。
总之,新时代的老师做智能教育大潮中时代风向的观察者,疑则有进的问题深思者,充电蓄能的知识学习者,知行合一的智慧践行者,全方位提升智能教育素养!
7月15日打卡内容:
一是通过沉浸式学习,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增加对深层次知识传递和再造问题的关注,提高扩展现实技术的感知力和认知力,优化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沉浸式体验。
二是通过跨学科,超学科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优势潜能,在多学科的交融与渗透中审视,借鉴和融合。
还可以借助智能化学习工具和认知帮扶支架,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效的组织观点,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批判创新。
7月16日学习打卡:今天学习实践篇模块4,从理论到工具介绍,步骤操作演示,清晰明了。我知道了提示语的设计原则(六定)和提示语两种框架(RACE原则和BROKE原则)。结合平常使用deepseek经历,有两个疑惑请教如下:
1.使用deepseek构建论文框架时,用深度求索还是联网d搜索比较好?哪个查重率易通过?
2.使用deepseek过程中,有时会生成markdown代码,不知如何转化为导图形式。谢谢!
7月17日学习打卡:今天学习实践篇模块5,知道用三个设计让工作方案更出彩,三大妙招优化工作总结,三大锦囊升华发言提纲,并且运用这些策略和BROKE原则在deepseek写了一篇教育叙事。感觉学术性很强,需要进一步通过追问丰富细节。
7月18日学习打卡:今天学习实践篇模块6,学习了
1,BGM猫工具创作背景音乐,
2,讯飞智文PPT生成,
3,腾讯智影制作虚拟数字人播报微课,
4,一键打造微视频,
7月19日学习打卡:今天学习实践篇模块7。知道了还可以用“匠帮AI”制作教案;“快出题”,生成测试题;“天工AI”智能观课与评课。这些都与日常教学息息相关,真的很庆幸选择共读这本书 。但是这么多AI工具渐欲迷人眼,需要静下心来,结合实际,专攻一二。
7月20日学习打卡:今天学习实践篇模块8。收货如下:1.了解到通义千问不但可以导读翻译,还可以支持多种脑图形式输出;2.平常都是用问卷星小程序制作调查问卷,Kimi也可以创建问卷;3.“办公小浣熊”可以实现数据可视化。4.依据TMAQ模型设计课题申报提示语。
近10天一边看书,一边操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浅浅的实践,深深的期待!后期需要综合梳理,确定哪些AI工具可用,好用,常用。
7月21日学习打卡:今天尝试用Deepseek提炼学术观点,形成论文初期框架。启发如下:借助AI,可以了解前沿理念,构建理论基础。但是需要进一步解构,将理论与教学案例有效融合,不断修改,润色。
7月22日学习打卡:今天练习用豆包创建了PPT制作智能体,制作了8年级英语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课件,还利用豆包生成了播客。学而时习之,每天解锁一个新技能,不亦说乎!
7月23日学习打卡:今天通过实践了解了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区别。大模型如GPT,主要是生成文本,而智能体则是多个大模型的组合,具有语音文字和图片、PPT等生成功能。结合昨天创建的智能体,今天计划创建假期学生英语朗读的智能体,但是担心假期学生没有家长监管,借口用手机。
思考:农村学校如何家校合作借助AI提升学生英语素养任重道远。
7月24日学习打卡:今天下载了文小言APP,学习让图片动起来。起初,按照指示上传了图片,输入需要的动作,一个简单的视频就生成了。接着按照模板制作人物变化视频,也很顺利。再想做稍微复杂一点的视频,就需要充值了。于是,在deepseek咨询了还有哪些制作视频的AI工具,提到了剪映。目前对于微课视频制作还是盲区 ,希望后期能多了解微课制作的技术。
7月25日学习打卡:今天在腾讯会议直播中学习了一些AI微技能,再次感受到技术不再是“炫技品”,而是“增效器”。特别感兴趣的是用Deepseek制作网页这个技能。心动就要行动,接下来结合所教初中英语学科实际,我想摸索做一下单词消消乐和单词闪卡。
7月26日学习打卡:今天重新学习了腾讯会议实录,认真琢磨,终于用deepseek做出了单词消消乐1.0版。反思如下:1.准备工作还是不充分,比如原形和过去式一样的单词需要筛选,否则不严谨。2.指令是借鉴的,还需要更具体,需要更多的耐心!感谢张老师及各位老师!
7月27日学习打卡:今天不断修改,尝试了7次,不规则动词过去式单词消消乐8.0版生成了。具体过程如下:在昨天的基础上,发指令给deepseek:分数设置不对,请重新生成;第二遍发现只出现10个单词,其中7个过去式,3个原形,即使全部答对也只有70分;接着更具体的指令,还是不行。后来试着不用深度思索,这次好多了,但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最后,尝试用豆包重新生成代码,再在deepseek里生成。结果是时间限定60秒,每个不规则动词过去式10分,高分不限。试做2次,分别是150分和170分。
反思如下:1.音效还是不会做。2.双人或者多人对战有待开发。请各位老师指导!
7月28-29日学习打卡:28日发现了知识库,并且发现了很多好的知识库,但是还没有创建自己的知识库;另外结合每天打卡内容中第2点摸索了即梦AI生成视频和数字人的制作,由于当天点数限制,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视频制作阶段。29号听了直播讲座,了解到很多新概念,如数字移民、知识被稀释等收获如下:1.在创建智能体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场景导向和学情导向,牢记应用为王。2.随着共读的深入,认知在进阶,但是操作仍要进阶,不论是何种AI工具,都要在筛选中思考,在思考后创造,在赋能中蓄能,日益精进,会己达人!
7月30日-8月6日;整理打卡笔记,梳理读书心得。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了新的思考和方向。围绕“用”字,我将从收获、反思和启示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读后感。
一、收获:从“想用”到“能用”,再到“用好”
在阅读《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之前,我对AI技术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它能做什么”的层面,而缺乏具体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通过本书,我深刻认识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技术,而是可以融入日常教学的实用工具。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AI工具,如Kimi、豆包、文心一言等,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备课、授课、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环节中高效运用这些工具。
例如,在备课方面,我学会了如何利用AI自动生成教学大纲和课件框架,这大大节省了我备课的时间,让我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和学生互动中。在授课过程中,AI绘图工具可以帮助我生成可视化素材,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此外,AI还可以辅助我进行作业批改和个性化辅导,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二、反思:技术赋能教学,但育人初心不可替代
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我也意识到,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AI能否完全取代教师的角色?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书中提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是取代教师的‘对手’,而是助力教育创新的‘伙伴’”。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AI可以提供信息和资源,但不能替代教师的情感交流和价值引导。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使用AI工具时容易依赖过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使用AI的引导和管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使用习惯和价值观。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使用AI工具时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以确保技术的合理使用,避免误用或滥用
。
三、启示:拥抱变化,做新时代的智慧型教师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不仅是一本指导教师如何使用AI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变革的书。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教师作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必须主动适应变化,积极拥抱新技术。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双师型”素养,即既精通学科教学,又善于使用AI工具。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保持“人机协同”的清醒,既要利用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又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在AI时代,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通过合理使用AI工具,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用指南》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不仅让我掌握了AI工具的使用方法,更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AI技术的应用,努力成为一名既懂教学又善用技术的智慧型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