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学习3:“新旧”教材更替过渡期,英语老师们可以这样做
标签:
教研 |
分类: 他山之石 |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开启了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这套“焕然一新”的国家课程文件擘画了培养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的“画像”和“路线图”。
学习越深入,越能发现新课标的精深之处。当前,新教材还在紧锣密鼓编写中,预计要在2024年秋季才能投入使用。那么,如何用旧教材落实新课标,这显然是一大挑战。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基础教育新课程应该包括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教材和新评价(中高考)四大要素。新教材是落实新课标的载体,新评价(考试)则是检验新课程的育人效果。那么,在新教材尚未出炉的“过渡期”,如何按照新课程要求做好教学工作呢?
一
仰望星空,观照课程育人总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并且对“三有”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提炼,浓缩为250多个字,这是课程育人的“星空”,需要我们仰望,需要我们有上位思考。
各学科都应该找到自己的育人着力点,如“有本领”中的“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应该是理化生地等学科重点落实的目标。再如“有担当”中的“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应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觉对标的育人方向。在各学科课标中,局部的“天空”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从原来“三维目标”的话语体系转向核心素养的思维方式,在所有内容教学中要时时仰望“核心素养”这一学科总纲。
二
脚踏实地,耕耘好学科教学“试验田”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该是学科教育实践专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锐意探索,形成在学科育人方面的经验与主张。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思想,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是内容要求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学科实践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开发。
学科实践活动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础,在跨出去之前,一定要设计好学科内的实践活动,找到学科实践的核心价值所在,然后再走出学科,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凸显本学科在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作用。
三
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开展教与学方式变革
新旧课程更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学科新课标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学科内综合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式变革,意味着由原来的单一学科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走向跨学科学习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于这一要求,教师可以按照新课标,对旧教材的学习内容进行盘点,找出哪些内容可以设计为学科实践活动,并且与生活中的事物现象建立联系,发现其中的学科奥秘。
四
让学生成长“显性化”,推动评价方式改革
各学科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部分都着笔甚多,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考试的评价,并且在学习过程评价方面给出了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使用,在考试评价方面给出了命题原则、规划、具体题目命制要求和考试样题。
这与2011版课标对评价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对学生发展有明确的方向指引,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教师根据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教到什么程度,各学段学生达到什么层次水平,并尝试探索新课标中的评价要求,即使近一两年没有中考或学业水平考试,
也要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如语文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有对于不同学段综合学习任务的评价工具设计,鼓励多元主体评价,对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评价等也提出了要求,给出了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过程性评价方式方法和手段。相信大部分教师只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即使没有拿到新教材,也会主动去落实具有引领性的新课标。
五
1.
全新的教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在欣喜之余,在教师当中难免有人会感觉到教材太新了,给感官的冲击力太强,或多或少存在“三mang”现象(茫然、盲目、盲从)。
“茫然”: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到来,伴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各种培训会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加上教材的内容、理念、结构等方面都是新的,与旧教材有明显的区别,有些教师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感到困惑和茫然;“盲目”:由于不了解外语教学的规律和本质,英语教学中随意现象较为严重,导致“穿新鞋走老路”;“盲从”:在教材理解、教材分析、教法运用等方面缺乏独立意识,存在盲从、跟风现象,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
2.加强主动性。
尽管针对新教材的使用会有形式多样培训跟进,但培训的时间和效果毕竟有限,通过一两次培训也不可能解决英语教学中所有的关键问题。建议教师们采取“不等,不靠”的态度,主动迎接新教材的挑战,采取“我的英语教学,我做主”的积极态度,提升“内驱力”,积极主动去面对新教材带来的变革。
3.研读新课标。
新课标是我们教学的行动指南,也是使用新教材的最好参谋。新教材是严格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要严格对照和遵守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例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要参照新课标的有关规定实施教学。
(1)学业质量标准
必修课程水平一、水平二的阅读教学要求
(2)必修模块的理解性技能
a.从语篇中提取主要信息和观点,理解其要义;
b.理解语篇中显性和隐性的逻辑关系;
c.把握语篇中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
(3)选修模块中的理解性技能
a.区分、分析和概括语篇中的主要观点和事实;
b.识别语篇中的内容要点和相应的支持论据;
c..识别语篇中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过程顺序。
4.通读教材,理解教材。
认真通读教材的目的是理解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从而达到驾驭教材的目的。只有教师自己了解教材才能喜欢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特点才能更好向学生宣传教材。
5.比较教材。
有比较才有鉴别。建议教师比较不同版本的新教材,比较新老教材,比较中外教材,从比较之中获取更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思想。
“人无完人,书无完书”。新教材的“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过中外教材的比较,我们可以及时在新教材教学中补充比较新颖的教学活动。
笔者在一套美国的教材“Literature”的一篇题为“Zlateh the
Goat”的课文,发现“Critical
thinking”的教学活动设计很具体,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值得借鉴。这一课的“Critical
thinking”活分为“Compare”为“Analyze”“Evaluate”和“Connect”四个环节:
Compare
Tip: Think and Search
Analyze
Tip: Author and Me
Evaluate
Tip: On My Own
Connect
Tip: On my own
6.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活化教材。
在新课标之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无论是是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我们都要联系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善于变通,采取务实的办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材的使用是一个“由厚变薄,由薄变厚”的过程。只要我们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理解了新教材的特点,遵循外语教学的本质进行教学,呈现教学的精华,厚的教科书就会变得“薄”;同的样道理,只要我们的教学活动可做性强,薄的教科书就会变得厚实,更有意义。
7.学习和研究英语教学法。
建议教师利用新教材启用的机会,认真学习和研究英语教学法。认真学习和研究英语教学法是为了更好遵循英语教学的本质与原则。如果教师做到了英语教法娴熟,从实际出发,“基于教材,不拘泥教材”,教学效果一定不错。
例如,世界英语教师协会DeborahShort提出的英语教学设计的“六大原则”对于我们有效进行英语教学,用好新教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Six Principles that Can Help Design Lessons and Check Students' Learning
Principle One :
Principle Two:
Principle Three:
Principle Four :
Principle Five :
Principle Six :
8.尽管新教材会有配套的教学资源,但教师仍有必要因地制宜,自主开发新课程教学资源,与新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9.
10.积极参加教材培训。
教材的培训会提供“教材解读”“教材分析”“案例研究”“现场课观摩”等内容。教师是否到现场去培训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尽量争取机会去培训。实在没有机会到现场培训,通过认真观看培训光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11.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
教师在备课之前最好充分了解的学生学习需求并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
12.制定教学计划,并向学生公布教学计划。
没有科学的计划,语言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制定教学计划并把计划公布给学生,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配合我们的教学。当然,制定了科学计划后,还要加强计划的执行力,否则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来源 |
中国教师报、李陆桂Englishilearner
明师俱乐部综合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