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二六六)金锭桥

(2023-01-23 14:36:35)
标签:

古老

北京

又添

新景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二六六)金锭桥

老北京的故事(二六六)金锭桥

老北京的故事(二六六)金锭桥

老北京的故事(二六六)金锭桥

老北京的故事(二六六)金锭桥

金锭桥在西城区什刹海东南出口处,2001年新修建的汉白玉三孔桥,在万宁桥又名地安门桥、后门桥的西边。不是老北京的印记,但是要提起什刹海的银锭桥,顺便也得说说金锭桥。什刹海由“前海”、“后海”“西海”组成,而“金锭桥”对许多人们来说,可能就为人鲜知了。

金锭桥北侧的火德真君庙,始建于唐代,为道教正一派著名道观,元、明、清历朝均有修缮。而火德真君庙也是后来挖出来的,1960年前后这里是一家饭馆。现在人力三轮车在金锭桥上来来往往,也为金锭桥增添了一道老北京文化。

2001年,什刹海东端出水口处修筑汉白玉石桥就遇到了起什么名的问题。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汪光焘就此请教时年已届90高龄的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受命之余,侯仁之先生筹思再三,考虑到桥名必须便于称道,又应与什刹海上的风物相结合,因而联想到前后海之间有银锭桥,联想及此,因而建议前海东岸新建石桥即命为“金锭桥。”这样,什刹海上前后两桥,金银并称,不仅便于记忆,而且与金锭桥隔海相望的西北岸上原有胡同两处,以金锭桥之命名,无不欣然同意。我们既了解到“金锭桥”一名的来龙去脉,也看到老一辈学者对北京城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的深切关怀。侯仁之先生严于治学却又谦恭待人的品格,实在让人肃然起敬。

现在镌刻在桥上的“金锭桥”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从侯仁之先生给汪光焘副市长的信中植下来并放大而成的。这座漂亮的大桥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更显灿烂夺目,它与西北方向的银锭桥相应成趣,从而使城内又多了一道新景观。

金锭桥在什刹海,正对着万宁桥,北面是火德星君庙,连着烟袋斜街,南面有很多小酒吧,晚上比较热闹,这里是观赏什刹海夜景最好的地方之一。

要说这“金锭桥”一名的来历,却又不得不从银锭桥说起。银锭桥是前后海交界处的一座形似银锭的单孔小石桥。桥虽不大,但名气可不小。远在数千年前,永定河曾由西往东,循今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在供电局东侧折而东南,再经龙潭湖流出城外。史书称其为“高梁河”。由于高梁河自西北而来,在今银锭桥处折而向南,其右岸不断淤积,水面日趋狭窄,便慢慢地形成了水面互有分割的两处水域,亦即在日后被人们所称的“前海”和“后海”。之后,为便于南北往来的交通,就在前后海的交接处修筑了一座石桥。桥南北长8.3米,东西宽7.9米,单孔。因其形似银锭,故起名“银锭桥”。明《燕都游览志》这样写道:银锭桥乃“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菱菰蒲,不掩涟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也。”清关岩《银锭桥河堤》诗云:“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楼台入画图;大好西山迎落日,碧峰如嶂水亭孤。”

“银锭观山”曾是“燕京小八景”之一。站在银锭桥上,极目西望,但见后海、积水潭波光粼粼,烟波浩渺;远处的西山层峦叠嶂,“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不仅如此,当年更有“银锭观山水倒流”的奇特景观。

站在金锭桥上极目西望,什刹海波光潋滟,微风拂来,清新而略带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肺,微波拥来,水声涛涛,岸线蜿蜒,垂柳依依。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