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六五)银锭观山

标签:
这里不是燕京八景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二六五)银锭观山
银锭观山在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它不是乾隆钦定的燕京八景之一,也没有乾隆题字的石碑。桥身“银锭桥”是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所书,桥前石碑“银锭观山”是溥仪之弟溥杰题写。
这是一座形似银元锭宝的石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瓶颈处,桥体用汉白玉大理石砌成,体白如银,故称“银锭桥”。桥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五块、翠瓶卷花望柱六根。站在桥上向西眺望,可见西山景色,故被视为北京城内看西山之第一绝胜处。
银锭桥建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桥是1984与2011年原桥拆除重建,仍以银锭为名。桥东是宽阔的什刹海,桥西为狭长的后海。站在桥上西望,近处可见两岸杨柳轻拂水面;远眺可见绵亘叠嶂的西山。由远山近水,翠柳银河组成了一幅天然图画,在闹市之中实不多见。而且只有站在桥上才能领略此景,一旦下桥,景色全无。
元代营建新大都后这里已是船泊必经之处,两岸商事繁华,又是风景胜地。辽、金时代虽是郊外,数公里长的水系两岸也应有便桥方便来往。明代史籍已有明确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站在桥头平目西望,远处蓝天下的青山绵延起伏,湖边摇曳的柳丝楚楚动人,犹如挂在空中美丽的巨幅图画,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辉从山后撒播在湖面上,微波粼粼,金光闪闪,迷人的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传说晚清时候有位状元,在一个万里无云的秋日,站在桥上朝东北方向眺望,竟然透过后海茂密的柳荫看见了玉泉山!他为这里题了四个字,叫做“银锭观山”。
银锭观山的确名不虚传。站在桥头上往西北眺望,后海的水面越来越宽,也越苍茫,在水天极处,浮现着一痕西山的影子。有时若有似无,有时清明娟秀,有时铺露堆锦,西山是千娇百媚的。看山是宜睛、宜雨、宜朝、宜暮,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最好是盛夏雨后,初秋清晨,残冬雪霁。
银锭桥出名,不在“银锭观山”,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年这座小桥是摄政王载沣每天上朝的必经之路。100多年前的宣统二年旧历二月二十一日(1910年3月31日),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这座桥下埋炸弹,谋刺载沣。阴历二月间,什刹海边上没有游人,冷冷清清,一有行迹可疑的人,很容易被巡逻者所发见,不久三人同时被捕,郎铛入狱。汪兆铭还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一下子出了大名,银锭桥也举世皆知了。关于汪精卫炸摄政王的地点,据东莞张次溪寻考,系甘水桥。甘水桥在旧鼓楼大街小石桥南,1943年,福建人李宣倜曾撰有《北京庚戌桥记》说明此事。现在甘水桥只剩下地名,桥已没有了,而银锭桥一直存在到现在。民间传说,炸摄政王的地址是银锭桥。
桥身正面镌刻着“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字体工整浑厚,满着绿色,与周围的碧水、高杨、翠柳相融。桥下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桥畔杨柳夹岸,葱茏流翠;桥周围古宅相拥,胡同密集,古韵悠然;隐于浓荫中的王府、寺庙的屋顶飞檐依稀可见;一派清雅幽静的氛围。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点睛之笔。
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白石的桥栏虽略显粗糙,但整体效果尚好。银锭桥初建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从其地理位置看,由后海西端到前海南端只有这一个位置可以架桥通行。
明代《燕都游览志》描述道:“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芰(jì)菰(g)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目也。”因“银锭观山”早已是燕京著名的景区之一,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高峰时每天经过银锭桥或来此观光的游客超过两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