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五〇八)西局

标签:
地名久远历史新知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八)西局
西局作为地名源于西局村,在丰台区东北部。东邻西三环,南邻丽泽路,西邻西四环,北邻京石高速。
元朝的琢玉工匠亦多,仅大都南城就有百余户聚居,“南城彰仪门外,去二里许,望南有人家百余户,俱碾玉工,是名磨玉局。”
据史料记载,元朝格外重视朝廷用玉,从全国各地招募了一大批能工巧匠为皇家制玉、磨玉,成立了磨玉局。当时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西局,因为在皇城的西侧,所以称为西局,西局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析津志辑佚》、《宛署杂记》这两本志书中都有关于“西局村”村名的记载。
西局作为皇家磨玉局,也开始制作各式各样的玉器。除了之前广泛流传的礼器,玉押和玉帽顶都是元代流行的,融合了蒙古族元素的一些玉器,玉押其实就类似于现在的公章,作为凭证一般在当时的公文或契约中使用。可见,当时这些玉器一般都是皇家或政府使用的,这也对西局村制玉工匠的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古代官职大观》称:“玉局,官署名,俗称磨玉局,元代所设,掌宫廷营造琢磨之工。”由此可见,磨玉局是专为皇家建筑所用材料进行加工的机构,因地处金中都城之西而得名,后成聚落而成村名。
辽金两朝继承并发展了用玉的传统。不仅上层统治者沿用中原用玉的礼仪制度,普通人着装也可以使用玉吐鹘(即玉带),老年妇女用玉片装饰头巾,称作“玉逍遥”。统治者禁止“庶人”用玉装饰马具,但是玉器此时已不再是贵族官僚的专用品了。推动了和田玉的输出。据《契丹国志》卷二六,高国三年一次向契丹进献玉石。西夏与辽金贸易多用玉石,大定十二年(1172)金世宗对此加以批评:“夏国以珠玉易我丝帛,是以无用易有用也。”
玉是宝石的分类。通常被称为玉的矿物主要为硬玉,也称翡翠,主要成分为NaAlSi2O6和软玉,透闪石、阳起石一类,因化学成分的不同而呈现各种颜色,种类较多,但主要成分均为Ca2(Mg,Fe)5Si8O22(OH)2。广义上的玉不仅包括硬玉和软玉,也包括蛇纹石、青金石、玛瑙、珊瑚、大理石及其他意义上的宝石。依据亚洲宝石协会的研究,玉有软玉、硬玉之分。软玉是中国传统的玉料,玉的名称就来自软玉,因以新疆和田地区的玉出产最佳,人们常把软玉称为“和田玉”。软玉的硬度一般为5.6~6.5度,呈不透明或半透明状,按颜色分为以下几类:白玉、黄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花玉和糖玉。硬玉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无论是软玉、硬玉,它们的质地都非常坚硬,颜色十分璀璨,故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誉。玉石价值本已不菲,再经过巧匠的加工雕琢,就变成了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宝物。玉器随着时代发展,就逐渐形成了玉的文化。广义上的玉还包括彩石,即所谓假玉,有汉白玉、京白玉等。另外广义上的玉还包括钻石、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珊瑚、珍珠等宝石。
在磨玉工序的实景展示区可以看到,从制作磨玉的沙石开始到把大块的玉石磨制成合适的形状,再在上面雕刻花纹、磨光至少需要十二道工序细细打磨,才能制作成一件精美的玉器。
2010年,这里建立了“西局玉璞园”,在丰台区“西局前街”与“玉璞路”交汇处。公园分为“东区”和“西区”两部分,隔“玉璞路”相望。“西局玉璞园”周边原为城乡结合部。东区大约50亩,有树有草,有水有桥,靠近门口的水面上有野鸭、鸳鸯、黑天鹅,有立柱石雕。西区大约在130-150亩的样子,门前一个月季花池。绿草茂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阵阵清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游客绝少,环境极静,人都看不见一个,带什么口罩呀!
还没到玉璞园,老远就看见高耸的塔,那是村史馆。里面还有两个桌子,上面有象棋、围棋,可以对弈,不能拿走。
西门里面有一组石雕讲述了西局雕琢玉器的历史。旁边一组江西腊花池。玉璞园里松树、法国梧桐、楸树、柳树、小叶黄杨等等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门票三角,老年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