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六三七)晾鹰台

(2022-08-01 20:04:18)
标签:

看不

到的

北京

地方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六三七)晾鹰台

晾鹰台在大兴区瀛海镇南宫西北三里处,黄村卫星城东二十里,南海子公园内是南海子历史上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的一座囿台,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七百多年。1988年晾鹰台被列为大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天开放。

这是元代帝王在南海子中建置鹰坊、仁虞院的旧址。明代称晾鹰台。台高三丈、围一里。清代,晾鹰台除了是皇家行围射猎和游幸的重要场所外,还是皇帝阅兵演操的地方,故又称练兵台。

历史上的北京地区并不缺水,曾经的南苑地区,是永定河下游的潴留湖泽,或许可比拟如今的白洋淀一带。所以,在辽金时代放鹰渔猎,便成为当时的统治者在此地的传统项目。

到蒙元时期,湖泽遍布的南苑地区更成为了统治者们寻找欢乐的绝佳去处。只不过,那时此地尚未出现南苑之名,而是被元廷称之为飞放泊。据说,元时的飞放泊一带,百里柳林、人烟稀少。所谓飞放,就是纵鹰隼捕猎的意思。每年冬春交会之际,天子都要亲临大都近郊,纵海东青,一种捕鸟能力极强的鹰。这样的活动便是飞放。且因当地多水泊苇丛,所以就被称之为飞放泊。而今,在南苑地区仍留下了供海东青晾晒羽毛用的晾鹰台,是大兴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明朝大学士李东阳在《南囿秋风》一诗中用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的诗句,形象地再现了封建帝王在晾鹰台狩猎时的情景。

到了明代,飞放泊的名称开始被南海子所取代。按照《宸垣识略》中的说法:京师以南海子内泉源所聚,曰一亩泉,曰团河,而潴水则有五海子。考一亩泉在新衙门之北,曲折东南流,经旧衙门南至二闸,凉水河自海子外西北来,入苑汇之。其水发源右安门外之水头庄,东流折而入海子北墙,至张家湾入运。团河在黄村门内,导而东南,流经晾鹰台南,过南红门,五海子之水自北注之,又东流出海子东南,是为凤河。从此可以看出,当时此处河流、水泊多,中有海子三,北海、中海、南海,以禁北有海子,故而称南海子。

明永乐帝曾下令围绕着南海子修筑土墙,开设四门:北为北大红门、南为南大红门、东为东红门、西为西红门。而后在里面陆续增建了殿宇、行宫与行署,派官员管理。清代,南海子改称为南苑,土墙也改建成砖墙,苑门增加至九处。依照王永斌先生在《北京的关厢乡镇和老字号》书中的说法,这九处苑门是:南墙中间是南红门,东南是廻城门,西南是黄村门;北墙中间是大红门,稍东是小红门;东墙中间是东红门,东北是双桥门;西墙中间是西红门,西北是镇国寺门。此外,乾隆年间还开了二十余个角门。而且又增建行宫、庙宇数处,使得南苑更加壮丽庄严。苑内还大量增养了鹿、獐、雉、兔、鹅、大雁等各种飞禽走兽。喂养这些飞禽走兽是供皇帝狩猎取乐之用

在南苑这方圆一百多里的广袤土地上,自辽金以来河流交错织横,湖泊众多。明永乐时,由于皇家建设南海子,才想着设海户千人守视。这便是南海子较早的一批正式居民了。

元末战乱使北京地区人口稀少,明成祖下令从山西和山东等地向北京附近移民,其中有千户就落户在南海子周边,所以被称做海户。他们负责喂养和看守鹿、獐、牛、马等牲畜。及至清朝初年,设海户一千六百,人各给地二十四亩。按照王永斌先生的说法:从春至秋,海户们耕种朝廷给的土地,冬季许可他们猎得兔、野鸡、鹅等,作为衣食之用。平时还要练习骑射,遇皇帝来观看操练和游玩狩猎时,必须站齐队伍接受检阅和帮助围阻猎物。这些海户实际是封建朝廷治下任人驱使、没有人身自由的部分居民。

海户们是边屯垦边为朝廷服务,所以,海户们聚居之处被称为海户屯。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南郊地区仍有至少三个地方被称作海户屯:东红门附近的海户屯,大红门附近的海户屯,以及大兴区的海户新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