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九)东直门

(2020-12-08 19:53:15)
标签:

北京

城门

也有

讲究

分类: 古老北京

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九)东直门

题东直门

言泊远

谯楼无意恨沧桑,谁晓鲁爷心欲狂。

一体雄姿唯有迹,帝都回首只茫茫。

 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九)东直门


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九)东直门

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九)东直门

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九)东直门

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九)东直门

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九)东直门

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九)东直门

老北京的故事(七八九)东直门

东直门原来在东二环东直门立交桥西侧,包括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曾经是一个著名的景点,经过多次改建随着历史变迁和北京的发展,1950年在东直门城门北侧开豁口,以利交通,1969年拆除东直门城楼。1979年在城门原址东侧建立交桥,为重要交通路口,附近有东直门地铁站和东直门交通枢纽。如今东直门仅作为一个地名被留存了下来。

资料显示:东直门城楼形制同朝阳门,但规制略小,面阔五间通宽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3米;楼连台通高34米;瓮同西直门,四角皆为直角;东西为62米,南北为68米;南侧瓮墙辟券门,门上建闸楼。门额上镶嵌的“东直门”三字清晰可见;门洞券顶“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辨;凸凹不平的石路面,显示着岁月的沧桑。

城门城台底基宽39.95米,底基厚28.8米,城台顶宽35.20米,顶进深22.90米,城台高11.58米。内侧券门高7.70米,宽6.35米,外侧券门高5.25米,宽5.30米,城台内侧左、右马道宽4.8米。城楼连廊,侧面阔七间面阔31.50米,连廊通进深15.30米,连城台通高34米。

瓮城西北角建关帝庙。瓮城门上有一单檐硬山谯楼,其外侧墙体辟有两层箭孔。城楼朱楹丹壁,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楼高34米。瓮城与城门相对之垣墙正中筑箭楼,内侧庑座面阔五间约27米,通高30余米。楼前、左、右三面墙体各辟箭孔四层,共有箭孔八十个。闸楼形制同朝阳门。

从古至今,东直门一直都是连接城区和郊区的重要位置,曾经这里还是通往顺义、怀柔、平谷、密云一带的唯一通道。

元代以前这里是荒地,1267年,忽必烈下令修建元大都,东直门的历史就由此开始了。当时叫崇文门,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文东武西,在元朝时期的崇文门有崇文库和官仓,这和海运有关,还有一条河运工程和东直门是息息相关,就是坝河,最后进入积水潭,另外一条就是亚麻河,通过东直门水关进入元大都的,把粮食和货物卸在崇文门地区。

东直门原为元大都东垣崇仁门,明朝洪武元年(1368)、洪武四年(1371)均修补沿用,永乐十七年(1419)修葺,改称东直门,正统元年(1436)重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竣工,成化九年城楼曾引发火灾,火灾后重修。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清朝在嘉庆三年(1798)曾重修城楼。1915年因修筑环城铁路将瓮城、闸楼拆除,于箭楼后部两侧建字形砖蹬道。1927年将箭楼拆除,仅存箭楼台基,台基又于1958年拆除。

明代东直门是东直门地区发展比较快的时期,明朝在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徐达奉朱元璋的命令,占领元大都以后,对北京城进行改造,到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又对北京城进行了改造,东直门从过去的东城墙的东边变成了东北角的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样交通位置更加重要。

清代朝阳门当时是运粮的或者又叫粮门,东直门是运木材沙石的,因此叫做建直门。明朝的东直门依旧是仓库集中的地方,和元代区别在于,这个时候达官贵人进驻到东直门,后来,这些高官都居住在北京。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旧址,但是有所改变,但实行了满汉分居的形式,满人居住在东城,汉人居住在南城,过去如果是旗人根本不问你住哪儿,只问你是哪个旗的。另外清朝和蒙古关系变好,清朝在东直门地区废置的官仓基础上修建了王府。另外同样也是一个仓库重地,像海运仓,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个地名,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地方。

东直门郊外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比较及时,这也是它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1840年以后,近代特别是晚清,虽然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革,一些近代设施也引入到东直门。北京的水资源一直很紧张,1908年首先在东直门建设水厂。在城里水资源最紧张的时候,东直门建立了水厂,一开始以孙河水源作为水厂,孙河水源绝了以后,直接在东直门取地下水。所以推车送水也是北京的一个特色。

1915年,当时的孙春贵修环城铁路,是从西直门经德胜门,安定门到东直门,和军工铁路相接,形成了环城铁路,东直门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同时对于东直门的官舱来讲影响也是很大的。近代以后,随着漕运的断绝,原来的仓库失去了意义,王府也变成了青年学堂。

东直门在明朝初期建设北京时,所需的木材大多由东直门运送进北京城,因此东直门又俗称木门。清朝时南方的木材常常储存在东直门外,并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清朝时在东直门设为春场,每至立春时顺天府尹于此鞭春牛”“打春

东直门是北京九座城门中最贫之门,以郊外盆窑小贩,日用杂品占据瓮城为主,但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市人称东直雕像。古代的砖窑大多云集在东直门外,因此东直门不仅走拉木材车,还走拉砖瓦车。

五十年前,东河坊是东直门外的一条主要街道,街道不长,只有一百多米,出东直门、过护城河,这里是一个五路通,往南的路就叫东河坊。街道两旁,寥寥十余户人家,大都做着不大不小的生意,是一条小小的商业街。从北口往南只有一百多米,便戛然而止,而后道路一分为三,形成三条道路齐头并进的局面,就是东中街,中中街和西中街,那里是大片的居民区,居住着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的老北京人。

五十多年过去了,东直门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地铁环线的修建,二环路的开通、东直门消失了,北京绝大多数城楼和城墙也都消失了,东河坊成了北京最早消失的一批街巷。这里修建起许多高楼大厦,这里成了地铁、城铁、公交车、高速公路交会的交通枢纽,鲜明、生动地演绎着北京的变化。

北京城最先修盖的城门并没有记载,可是,北京的老瓦工、老木工,他们常说东直门是北京的第一座城楼,于是便把第一座城楼称为样楼,意思是说它是北京其他城楼的样子,据说这座城楼是祖师爷鲁班修盖的,就留下来了一个传说:

说不清是哪个朝代的哪年哪月,皇帝要修建北京城,就下了一道圣旨:城门楼子要九丈九高,要盖得楼上加楼,要盖得檐子象飞起来一样。管工大臣召集了全城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厂(建筑厂),商量这件事。这些大木厂没做过这么大的工程,又约齐了瓦木作老师傅们商量这件事,人多主意多没有几天就画出样子来了。管工大臣瞧了画样说:可以吧。皇帝瞧了画样说:就这么修盖吧。可是,先盖哪座呢?管工大臣是有主意的,先盖东面靠北那座城门楼。这些包工厂的掌柜的,都赞成这个主意,他们明白:这座城门地势偏僻,皇帝永远也不走过这里,就是样子差一点,也不要紧,管工大臣他能交的了差,我们就能赚足了钱。

他们商量好了要修建的那座城门,就是现在的东直门,元代叫崇仁门。明初缩进北面城墙五里,东面就剩了两个城门了,这个门就成了东面靠北的一个门,名字也改叫了东直门。修建这座城楼,当然从打起拱门着手,拱门起来了,第一层城楼也砌起来了。周围二十四根楠木大明柱,中间包着一座四个城楼门,样子不难看,包工大木厂高兴了,管工大臣心里也美滋滋的。

可是升斗(斗拱)起来了,怎么都觉得东北角高一点,怎么办呢?包工大木厂的掌柜的赚钱的心盛,告诉工头说:你们愣上椽子,也许椽子一压,就压平了。工头心里疑惑,木工师傅也觉得不行,要撤升斗的尺寸吧,做升斗时候,又是按照规矩做的,一分一厘也不差,只好上椽子。钉完了椽子再瞧,东北角更高了,木工师傅急得直出汗,拿尺量,怎么量都不多,木工师傅和工头都想不出道理,东北角这么高,是没法苫背上瓦的。

大伙儿正在愁急的时候,有一个壮工,围着东北角来回转悠,木工师傅、工头都喝叱他:大伙儿心里正着急呢,你瞎转悠什么!这个壮工连哼也没哼,一转身直奔了脚手架,噌噌地就上去了,到了脚手架顶头上,仿佛忽然一失脚,就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了。下面瞧的人,不由地喊了一声:糟了!再瞧,这个壮工,并没摔下来,一只脚正正落在东北角的椽子上,跟着一转身,抓着脚手架就出溜下来了。工头正要数说这个壮工,木工师傅也正要数说他,只见他一转身钻进人群就不见了。大伙儿都瞧愣了。

大伙儿正在猜想这个壮工,为什么愣冲冲地上了脚手架?为什么掉下来没摔着?为什么一声不哼就走了?大伙儿谁也猜不出个道理来。这时候,有一位木工师傅,忽然惊叫起来:你们快瞧,城楼东北角怎么不高了!工头和木工、瓦工师傅赶紧过来一瞧,可不是真不高了吗,上面还有一个脚印哩!大伙高兴了,再找那个壮工,怎么也找不到了。大伙儿说:这个壮工,一定是鲁班爷。

城楼盖起来了,可是,那低下去的一个脚印,却始终也没垫起来。大伙儿说:给鲁班爷留下这点古迹吧。

明清时,北京城出现了五大镇物,其中就有这东直门外的铁塔。这里以殿内供奉的肉身佛而闻名。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铁塔寺被整体拆除。这座充满着神秘色彩的铁塔,就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现在,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是东直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现在博物馆的主建筑就是原来的蒸汽机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