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名贵大米(八一)河龙贡米
标签:
福建三明宁化贡米 |
分类: 食品博览 |
我国的名贵大米(八一)河龙贡米


河龙贡米就是河龙乡生产的稻米,是宁化县历史悠久、极富特色的农产品,是河龙乡特产。名闻遐迩的客家祖地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物产丰富,河龙乡在宁化县北部,距县城20公里,以河道弯曲似龙而得名。山青水秀的河龙地处海拔600米的山区,因地势高,气温低,水稻生长期长,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充沛的水源和充足的阳光,因了这山岚之气,生产出的大米粒大质优、晶莹透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被列为贡米,2008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河龙贡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河龙贡米以粒细体长、形状似梭、色泽洁白、晶莹如玉,透明有润泽、饭软而不粘、凉饭不返生、米饭有清香味、营养丰富扬名四海,被誉为米中珍品。
据清康熙年间出版的《宁化县志》载:伊盆,宁化人,为人豪毅,耿耿有烈士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转运使李住起解梅州银绢,本州委通判胡某赍至本都武曲桥锡源驿(今河龙乡)疾故,奉官茔葬。伊公慨然诣县自陈曰:“解官本为朝廷重务,客死吾土,某现充保长,亦草莽臣也,愿换牒代解。”县许之。至汴京,适逢皇太子生,上大悦,以覃赐敕一道,骏马一骑,剑一口,命其出镇柳州。时南蛮不共。公领军勇夺前驱,血战破贼,所向倒戈。事平凯奏。卒于官,以功特赠银青光禄大夫,因庙食至今。伊盆在代解银绢时,随带家乡大米,一路食用。到京之后,在交付银绢时,把随带的大米一并奉上,以御食用。皇帝食后大喜,甚赞河龙大米质优味佳,并令每年征收进贡,河龙贡米便由此扬名。河龙乡上伊村口有一座古庙叫伊公庙,供奉伊盆夫妇,一直香火不断。
河龙贡米质量特色与宁化当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宁化县全境低山、丘陵、盆地占全境总面积的96%,地理环境条件非常适于河龙贡谷的生长。且宁化所处的地理位置毗邻动植物生长的黄金分割线(北纬30度),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河龙贡谷生长发育的理想家园。
宁化县属中亚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2,大于12持续天数230天,昼夜温差平均达10以上,无霜期214天~248天,特别适合河龙贡谷的生长要求,使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间延长,植株体内的有机养分不断积累转化,稻株表现为穗大粒多,籽粒饱满,千粒重大,谷粒发育充分完整,生产出来的河龙贡米蛋白质、支链淀粉含量丰富,口感好。
河龙贡米产区水田土壤多系冲积物或坡积物熟化演变形成,水稻土占总耕地的96.21%,其水、肥、气、热协调,土体健壮,十分适宜河龙贡米的生长。耕作层土层较深厚,80%以上耕层厚度超过20厘米,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指标的田块达76.82%,同时,宁化境内地质构造主要由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交互作用形成,成土母质中富含硅、钙、磷、钾、铁、硒、铜、锌等植物营养元素,得此地利,河龙贡谷品质自然十分优异。
宁化县境内雨量充沛,四季空气清新,为闽、赣、粤三省的三江之源闽江、赣江和汀江均发端于此,全县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丰富且水质良好,无污染,并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不仅保证了河龙贡谷生长发育各关键环节对水分的需求,而且有利于保障河龙贡谷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确保了河龙贡米的质量特色。
宁化县境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为62.8%,宁化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条件受到长期完好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而产自于这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河龙贡米的质量特色也更为突显。
宁化县是客家人的摇篮,客家人勤劳朴实,宁化稻农素有精耕细作的习惯,从土地耕整、播种移栽、田间管理、施肥施药等方面均有其十分独特的传统习俗,在稻谷贮存和大米加工方面,也有其独到的精细工艺,在长期的耕作中积累了河龙贡米栽培管理经验,且子承父授,代代相传,延续千年不断总结提高,对河龙贡米特异品质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宁化县政府根据该县地理、气候条件,建立起以河龙乡为中心,安远、城郊、济村、城南、水茜、中沙、共七个乡(镇)五万亩的河龙贡米生产基地。2009年,宁化县河龙贡米总产超过了2500万公斤。2010年,宁化县建立了十万亩河龙贡米生产基地。

加载中…